乾坤万里蔚蓝天,十月金秋紫气翩。10月30日,浙外举行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并举办全国外语类院校首届“一带一路”多语种外语教育高端论坛。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职能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齐聚小和山下,共同见证中心成立。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孙玉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何莲珍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等领导嘉宾出席。校长洪岗出席并讲话,副校长张环宙主持,副校长柴改英出席。
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副校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叶兴国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暨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蓉晖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西班牙皇家学院海外院士、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陆经生教授,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原中共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常委、科研部长、《外语研究》主编、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建波教授,浙江大学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梁君英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永祥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院长王辉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主任秦丽莉教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何少庆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务处长陈文涛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院长王宗杰教授等领导、学者、嘉宾应邀参会。
以及其他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安徽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福州大学、湖州师范学院、衢州学院、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应邀参会。

开幕式上,洪岗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浙外发展的基本情况。洪岗指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推进,浙江省大力实施“开放强省”战略、推进“重要窗口”建设。学校成立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学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发展外语教育是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改革创新对于提高国民外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次会议是一次思想的对接和智慧的碰撞,同时也是学校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所有外语教师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洪岗希望大家今后持续关注、支持浙外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学科的建设发展。他表示,学校会与大家一道,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举行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洪岗、何莲珍为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叶兴国、祝朝伟、范钧、孙玉等嘉宾登台见证。
范钧代表浙江省社科联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浙外着力发挥多语种外语教育优势,成立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浙外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我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重要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浙外人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孙玉代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浙外依托学校深厚的教育发展基础,和独特的人才资源及学科优势,凭借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研究中心一定能成为引领浙江省外语教育研究、助力地方和全国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外语教育研究中特聘何莲珍、叶兴国、王文斌、祝朝伟、李建波、束定芳、陆经生、赵蓉晖为学术顾问。洪岗为学术顾问颁发聘书。

学校聘任洪明为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环宙为洪明主任颁发聘书。

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聘请王辉、王永祥、吴赟、何少庆、吴岩、胡美馨、秦丽莉、焦丹为高级研究员。浙江外国语学院资深教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校长周烈、浙江外国语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赵伐为高级研究员颁发聘书。

张环宙在主持时表示,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希望未来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越办越好,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为浙江省以及全国多语种外语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主旨报告环节,何莲珍、王文斌、束定芳、祝朝伟、柴改英、赵蓉晖、陆经生、王辉、曹笑笑等专家分别以《新时代大学外语教学的若干思考》《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新格局和新发展》《多语种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外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探索》等为题作主旨发言。
何莲珍在报告中提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大变局并交织着深刻的“变”与“不变”。其中“变”的是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增长方式、文明演进、科学发展,“不变”的是创新驱动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竞争态势。在信息技术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教育1.0转向学习2.0,不断构建教与学互动新空间。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教学和测试的关系。
王文斌在报告中提到,要有必要深入思考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综合施治,扣准中国外语教育实际,吸收国外先进外语教育理论,立中纳西,构建切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新体系,构筑中国外语教育新格局,推进新发展,彰显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为国际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束定芳在报告中指出,就目前和长远的角度看,“中小学双(外)语+大学双(外)语+专业”可能是最理想的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培养国家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又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者的智力和能力发展,且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实践的基础。多语种人才模式培养需要解放思想、顶层设计、布局试点,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源集聚,更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及时跟上。
祝朝伟在的报告中,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外语资源优势和涉外特点,坚持“国际导向、复合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外语+”和“国际化”融入整体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了“I-SISU123”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外语共核、分类培养和转型发展三条人才培养路径,并在培养外语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实效。
柴改英在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和共同体建设报告中,介绍了浙江外国语学院积极建构多语种学术发展共同体,以项目研究促成语种间优势互补和推拉提升;积极建构外语教育发展共同体,以问题为导向形成跨语种的教学行动研究团队,促进多语种专家型教师成长;积极建构专业建设跨语种共同体,以系列学科基础课程的合作开发,补齐专业短板开拓视野,促进多语种教师的队伍建设。
赵蓉晖在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语言能力:地位与内涵的报告提到,区域国别研究和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贯穿区域国别研究能力体系,但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研究中,语言功能、语言能力的权重和侧重有所差别;区域国别研究所需的语言能力包括多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前者基于具体研究的语言能力需求建构语种和功能结构,后者是指由语言学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组成的语言应用能力。
陆经生在新时代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策略的报告中提到,开发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需进行诸多问题探讨。发展策略上需研究非通用外语人才需求层次、语种数量、专业规模布局、专业建设政策等。教学实践上需探索我国非通用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形成有国情特色的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王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概述及启示的报告中提到,语言政策需要精准对接,要重视语言需求的调研,用对方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和汉语国际传播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密切配合。要重视从语言政策的角度开展区域与国别研究。新时代要求语言政策研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语言力量。
曹笑笑在新建院校“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浙外阿语专业为例的报告中提到,外语类高校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文科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与转型期带来的挑战。浙外阿拉伯语专业在八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搭建专业基础框架、寻找和探索自身特色定位、不断凝聚共识和明确方向以及瞄准目标全力进取四个阶段,试图借助地区优势和后发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外语+”人才培养路径。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高校外语育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题展开专题研讨。会议现场气氛融洽,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精彩纷呈,引来掌声阵阵。

闭幕式上,柴改英感谢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中心的成立,这意味着学校外语教育研究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专家们阐述的外语教育理论与思想,引领我们思考中国外语教育研究的前沿发展动态。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引领。作为外语类高校,深入推进外语教育研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会议得到了中国教育在线、浙江在线、钱江晚报、浙青网、杭州网、腾讯网等媒体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科研机构、二级学院的负责人、老师们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