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我校德国研究中心与德国帕绍大学举行“德国教材中的中国形象”课题研讨网络视频会议。会议主要分享前期工作成果,讨论下阶段科研工作设想。校长、课题组负责人洪岗教授参加会议并进行指导。帕绍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实证研究教席郁塔·麦格德弗劳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德方阶段性工作成果。截至目前,课题组已收集到巴伐利亚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教材,整理并扫描共计600余篇涉华章节,并初步建立...
3月31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郑春荣教授做客教育学院和声教育论坛,通过钉钉直播的形式为师生们带来主题为“决策咨询研究体会”的专报撰写技巧讲座。近期,浙外德国研究中心团队围绕新冠疫情撰写了大量舆情专报、信息快报,其中部分成果要报获得省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及领导批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专报撰写技巧、提升咨政服务水平,德国研究中心特别邀请郑春荣教授做客和声教育论坛。首先,郑春荣教授从六个方面给老师们...
3月26日,我校教学月刊社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下属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了“高校学科优势、教育出版平台与教师专业成长”在线论坛。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70多位教研员、校长、特级教师和高校专家参加了论坛。月刊社负责人介绍了我校学科优势、办刊情况等,并以“赋能教师成长,彰显智媒品格,优化合作路径,实现双方共赢”为题,对如何发挥高校下属教育期刊和出版社的学科优势,凸显双方合作的学术张力,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引领...
3月26日,我校“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召开月末学术例会。会议主要分享前一阶段的科研工作,讨论下阶段科研的设想,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校党委书记、中心主任宣勇参加会议并进行总结和指导。宣勇首先对中心各位成员在疫情期间仍持续不断开展研究表示赞赏,同时充分肯定此次月末例会讨论的内容和研究的氛围。随后,他对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做了指导,强调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的未来一是要放到教育学院的整体发展和学科规划布局中进...
1月18至21 日,应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邀请,浙外“西溪学者(杰出人才)”、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进行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期间,中国驻阿富汗大使王愚会见了马晓霖并听取了浙江外国语学院相关情况介绍及国别区域研究发展介绍。随后几天中,马晓霖出席了中阿建交65周年纪念活动暨招待晚会,并在研讨会上就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发表了主旨演讲。此外,马晓霖还拜访了阿富汗冲突与和平研究所,并与喀布...
近日,副校长张环宙教授做客学校博达沙龙第31期,作了主题为“今天,你科研了吗?”的专题分享。 张环宙教授从“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的希望”“科研项目申报注意事项”“举例说明社会科学如何发现科研问题”“对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的一点体会”四个方面讲解了科研工作的意义和科研项目申报的方法,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事业。沙龙中,张环宙教授阐述了申请国家级项目需提升申请质量、选题宜关系学科发展的主流前沿、充分论述国...
近日,浙外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德国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所的负责人吴卫东教授和宋海英教授受邀参加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19年学术年会。研讨中,吴卫东教授受邀在分论坛“国别和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交流”中,以“中国形象的异国建构——以德国教科书切入”为题,介绍其课题组团队针对该主题的研究思路和阶段性成果,并与参会代表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深入交流。据悉,本次年会是教育部自2011年启动国别和区域...
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成升魁应邀来校,作了题为“从资源流动到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题讲座。成升魁深入解析了当前世界及我国资源流动的特征、规律,他认为,中国资源科学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对资源利用及流动效率的关注。他以食物浪费为主题,系统性地阐述了食物浪费的现状、规律和驱动机理,多角度分析了粮食生产、流通及营养需求现状,并结合研究实践提出:科...
主题:今天,你科研了吗?内容简介:本次沙龙,张环宙教授将以获得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社会资本视域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成长研究》为例,与教师们分享、交流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经验。主讲人简介:张环宙,教授,大学求学于杭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就读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国际旅游与休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地理学...
近日,我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马一川博士做客学校博达沙龙第30期,作了主题为“日语条件句的表意与功能连续性研究”的专题分享。 马一川借助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汉日跨语言比较结果中,以汉语单个条件句基本只能表示一种接续意义的特点为参照,对日语单个条件句的多层次表意特点进行阐述,解释句式之间的功能连续性现象,并由此展开对汉语、中国文化、中国思维及日语教育的思考。参会教师对外语教育工作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博达论坛第520讲预告:主题:新中国七十年与新时代发展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段志文(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从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阶段重点讲解我国发展各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探讨党的执政理念。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要做好中国的事情,就要了解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初冬的夜晚,浙外追梦堂里暖意浓浓,台上娓娓道来,台下求知若渴,莘莘学子对拉美文化充满好奇,对那片土地上的故事兴趣盎然。12月17日,中国前驻玻利维亚、乌拉圭大使王永占,受邀做客德雅讲堂第32讲,作了题为“透过拉美看世界”的专题讲座。讲座前,校党委副书记赵文波会...
12月13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徐枫编审应学校邀请,作了题为“学术期刊评审制度解析”的专题讲座。来自各学院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教师听取讲座。 徐枫基于自身丰富的编辑审稿经历,结合国内外部分典型案例,介绍了学术期刊采用同行双盲审稿制度的一些实践和成效。同时,她还针对投稿期刊选择、投稿时机把握、选题优化、文体规范、论文的架构与组织、编作沟通等撰稿和投稿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细致的...
近日,浙外应外学院蒋艳副教授做客学校博达沙龙第29期,作了主题为“论街头艺术对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为例”的专题分享。蒋艳分享了在布市实地走访的经历,介绍了布市的街头艺术形式和兴盛原因,阐述了街头艺术的多重功能,如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的社会功能,传递历史文化政治的纪念功能,体现相关机构的文化理念的文化功能,美化城市休闲空间的美学功能,突显不同建筑、街道和社区风格的区分...
主题:日语条件句的表意与功能连续性研究内容简介:条件句是日汉复句中表意最广泛复杂的句式之一。与汉语主要通过关系词语的搭配使用来实现句式表述不同,日语中只有一个接续词语,并且词与词之间意义相近,不易区分。由于目前国内教学主要参照日本研究成果,因此中国学生在条件句习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本次沙龙将借助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日汉跨语言比较结果中发现汉语单个条件句基本只...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来校作“教学行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专题讲座。王蔷从“作为教师,你有怎样的困惑”“研究者和教师的角色有何不同”等教学困惑入手,引发在座老师的思考。她解释道,反思是行动教学重要的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自身每一个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即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人。随后,她对行动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技术的行动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以及批判的行动研究”进行阐释与分析,进一...
主题:全媒体时代教育影像的发现与传播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高亦平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资深编辑、记者,新华社、中新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致力于教育摄影二十年,作品多次获中国教育期刊编辑奖,浙江新闻奖,浙江新闻摄影奖、浙江教育新闻奖等。本次讲座将聚焦全媒体时代下的教育影像的发现与传播等问题。时间:12月13日(星期五) 14:00起地点:融院B110主办:党委宣传部
近日,我校应用外语学院孙淑女副教授做客博达沙龙,作了主题为“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跨学科审视及本土构建”的专题分享。孙淑女从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跨学科审视及本土理论构建四个方面阐述跨文化适应理论。她从跨学科的视角审视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渊源和学科分野,透过学科研究的差异探寻学科之间的共性,并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挖掘构建本土理论的智慧。在场教师进行了深入热烈的探讨交流,加深了对文化适应...
主 题:透过拉美看世界讲座人:王永占(中国前驻玻利维亚和乌拉圭大使,曾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理事。先后在上海市、外交部和中国驻瑞士、阿根廷、哥伦比亚、阿根廷、委内瑞拉、 玻利维亚、乌拉圭大使馆工作。)时 间:2019年12月17日(周二)18:00-20:00地 点:追梦堂大学生活动中心主 办:党委宣传部承 办:团委、西语学院 欢迎师生积极参与,敬请提前15分钟入场。
博达论坛第501讲预告:主题:马克龙改革与法国社会经济的真实面目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赵永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教授,硕导。法国国家博士,法语译审;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哈佛大学美中经济交流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本次讲座,时值马克龙上台并推行“马式改革”两年半、“黄马甲运动”持续一年之际,法国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其社会似乎已经混乱不堪,其经济也似乎已经日落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