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实践载体 突出实践特色 做好发展文章
我校在学习实践中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自3月份全面启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保证了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扣“迎评促建上水平 改制转型创特色”的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努力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战略,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前学校正处在改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迎接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普通本科高校准入性评估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具体实践。改制迎评工作事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围绕改制迎评这一中心工作,集全体之智慧,举上下之合力,按照“软件建设良好、硬件建设达标、迎评工作高效”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改制迎评的各项工作。
一、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培育学科新特色
学校紧扣“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主旋律,从“顶层设计”入手,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品牌亮校战略,努力培育新的学科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努力培育新的学科专业特色。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着力突现学科专业建设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专业学科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提出了“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建设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和定位的新专业体系:建设设计文理教经管五大学科门类的25个左右的本科专业;着力发展教师教育类、外语类和经贸类三大专业群,力争在每一专业群中至少培育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以此为基础形成1至2个重点品牌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全面实施《浙江教育学院2008年至2013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努力构筑完善学科专业特色框架,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的既定发展思路,优先发展特色型重点学科,创新发展传统优势型学科。努力创新课程体系,强化资源整合,加强校院共享,优化教学内容,加快校级精品课程和教改项目建设,充实完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全校课程平台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凝炼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英语(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班中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在汉语言文学、英语翻译、计算机、应用化学等4个专业中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在08级教学计划中设立外语、外经、双语等特色类课程,并规定相应学分。学校还将继续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制订修订2009级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基本保持专业培养方案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系统研究、整体设计的方针,制订新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合作优势,修订完善涉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涉外专业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积极启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的试点。按照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战略要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招生结构和比例,增加外语外贸类专业的招生数量,新设了英语(商务)和英语(翻译)两个专业(方向)。
二、集聚人才优势,打造改制迎评亮点
学校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到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为重点,以凝炼外语外贸学科特色为主要目标,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奋力打造学校迎评优质指标的亮点。大力引进学科建设发展急需的带头人及其群体人员。重点引进外语、外贸类人才。目前,在新引进的人才中外语外贸类人才占60%以上。这些人才的引进使学校外语、外经类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有了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为主干学科快速形成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办学平台的作用,聘请北外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授,快速集聚学科拔尖人才,加快打造创新型团队。
学校陆续出台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教职工进修培训暂行办法》《中青年教师博士培养计划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暂行办法》等制度,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鼓励现有的年轻教师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快转型提高,引发了校内教职工进修提高的热潮。
目前,学校师资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全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平均水平。学校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4人,副教授 84 人;博士57人(含博士后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49人(含在读),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5.66%、29.89%、20.28%、53.02%,全部超过全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平均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师资指标已经接近达到或者已经达到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良好等级标准。
三、积极应对挑战,五大措施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重点办好几件实事,是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解决的八大问题之一。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是学校党委行政还是各个学院部门,都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积极拓展思路,采取五大措施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就业“一把手”工程。实行二级学院书记、院长就业工作负责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终述职与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理论+实践+讲座+咨询”的教学形式,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指导、培训、见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开设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班、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途径,支持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公司。三是加大就业经费投入。实行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四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校院两级针对2009届毕业生举办校内招聘活动70次,大型招聘会1场,发放毕业生就业推荐册2000多份;并从建立网上双向选择平台、开通短信平台、完善学校就业网站、初步建立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编印《就业指南》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指导。五是加大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帮扶力度。
各学院也主动出击,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分别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齐抓共管促就业的有效工作格局。
四、教育管理并重,多角度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学风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今年教育部的评估是对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阅。学校把学风建设作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改制迎评的重要工作来抓,专门召开学生工作会议,对2009年学风建设工作进行部署,重点抓教改、教风、考风、管理、教育等,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风建设。按照学校要求,各学院、校区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学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校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组织开展了80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风建设活动。小和山校区还陆续出台了《学籍管理规定》《校区学风建设活动的总体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等制度,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切实推进学风建设,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五、围绕发展重点,深入开展专项调研
调研是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学校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发展战略”“以软件建设良好、硬件建设达标、迎评工作高效为目标做好改制迎评工作”等八个问题是学校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结合这八个主要问题和学校中心工作,提出要着重在“深化特色发展核心战略”“以软件建设良好、硬件建设达标、迎评工作高效为目标,做好改制迎评工作”“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建立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考核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专项调研。每个专题都由学校党政班子成员牵头,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在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的思路、举措,形成书面调研报告。
各学院、部门、直属单位紧扣“迎评促建上水平、改制转型创特色”这一实践载体,在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截止目前,学校各二级单位组织160多人次赴广东、福建、江苏、上海以及省内各地的兄弟学校和单位,针对“学院发展定位、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问题实地考察调研,交流学习,寻求对策,谋划发展。此外,还以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交流、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