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英模教师 弘扬伟大师魂
我校召开庆祝第24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会
9月10日,我们迎来了中国第24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这个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节日,因为那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舍生忘死、救护学生的英雄教师们而更添了特殊的意义,除了欢庆、祝福,除了感恩、思念,我们更是怀着深深的敬意,渡过这个令人难忘的节日。
9月10日下午,我校庆祝第24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会在芳草苑举行。会议表彰了获得省“2007年度浙江省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教工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的外国语学院、获得“2007-2008年度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理工学院、获得“2007-2008年度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张一平和石其乐2位老师、获得“浙江教育学院2006-2007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20位老师、获得“浙江教育学院2008年度‘教学成果奖’”的4位老师、“浙江教育学院2006-2007年度‘优秀教学奖’”的17位老师,校领导为受表彰的单位、教师和教工颁发了证书和奖牌;会议还表彰了获浙江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吴卫东和获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的张锦祥;校领导为任教满30年的姚成荣、龚钢、张炳华、谢先闻、郑立明、董长洪、胡永新7位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校党委书记姚成荣在表彰会上讲话,他满怀深情地说: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希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一大批英雄教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爱生之歌,用无畏和奉献树起了感召时代的师德丰碑,用坚守和担当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何为“师德”。为人师表,既要有渊博的学问,更要有正直的思想,优秀的品德。教师品德高尚,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健康茁壮地成长成才。
姚成荣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各项建设中处于战略地位,而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和核心。通过近两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这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支柱。教师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倾心投入,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发展道路日益宽敞、校园变得和谐有致,作为学校领导,深为学校拥有这样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前学校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改制转型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挑战,姚成荣对各学院、部门和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要积极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活动,学习他们的英勇献身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进一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全面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积极投身学校“创新创业、特色发展”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把爱与责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二是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校首届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各项举措。要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中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外出进修、访学、高层次学术交流等途径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完善相关政策,改善教师待遇,着力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关心教师,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学校各级领导以身作则、机关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后勤的职工提高服务质量,使广大教师安居乐业、精神愉悦地投入工作,在全校范围进一步营造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氛围。
姚成荣书记还对师范类毕业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们勤奋学习,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明德修身、自尊自立,在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后,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三育人”先进个人代表石其乐和徐秀萍、新进我校教师代表张钧分别在表彰会上发言,表示要认清学校和个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主人翁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改制转型贡献力量。
校领导鲁林岳、程胜松、骆伯巍,以及各学院、校区、直属单位、机关处室负责人,受表彰的先进个人,新进教师代表,师范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表彰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颂列主持表彰会。
在教师节前,学校领导姚成荣、鲁林岳、程胜松、徐颂列、骆伯巍、洪岗等分别走访慰问了学校10位离退休老教授,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