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随和亲切,乐观自信,常漾脸上的微笑总让人觉得犹见阳光;她坦诚真实,从不矫揉,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受等也都非常乐意与身边同事分享;她富有生活情趣,懂得享受生活;她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别人,让人感受到温暖”。这是吴老师同事们的话。
记:恭喜您获得“第三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奖”,这是对您以往教学工作的极大肯定。对于您的教学,学生的评价亦很高,2006年教学反馈满意率达到了100%,教学考核年年都是优秀。这些您是怎么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您获得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吴:谢谢您!您说得很对,“教学名师奖”是对我以往教学工作的肯定,这种肯定既是我莫大的荣誉,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更大的压力。其实,能获此奖的大有人在,我只是比较幸运而已。对谈及已经成为过去的荣誉,我总会觉得汗颜。但从教17年来,的确有些心得想与青年教师们分享。
记得自己曾有幸在大学阶段前往杭州市天长小学实习,当我满怀激情地上完第一课后,李承龙校长评价说:“这个学生有当教师的潜质。”也许当时的评价给了我第一份自信,我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抱着这样的自我认知,1991年我自信地踏入了浙江教育学院,开始了自己成为好教师的追求。
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打磨与经验的积累。初为人师时,自己也感到非常迷茫,面对全省各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内容太苍白,教学技巧太生涩,原有的自信被一点点剥蚀殆尽。所幸的是,我总是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期遇到了关键事件与关键人物。当时,教育学院规定新教师一定要有下中小学锻炼的经历,我被安排在学军中学担任初中外语教师,自己在课堂中手忙脚乱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但它让我积累了与中学生交往的经验。1993年,系领导决定,让我开设一门新课——《班主任工作研究》,并为我找了一位师傅,她就是全国模范班主任郭葆芳老师。我一次次被她的故事所打动,也渴望成为她那样优秀的班主任。1996年,系里又决定让我拜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先生为师,由此开始了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历程。张老师对数学的痴迷,不仅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感情。为了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我利用住在筒子楼的优势,不断地在茶余饭后向数学系的老师请教。当时的教案都是手抄本,前三遍我一定备详案。晚上在17平方米的家中备课成为最主要的生活内容。我想这样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成长的前五年的投入程度决定了他今后发展的高度。
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源于不断的自我反思与他人的品评。每次教学活动我总是作两方面的反思,一是我成功的要诀是什么?二是我失败的原因何在?提炼成功与总结失败同等重要,因为你只要把成功的要诀有意识地提炼为教学策略,并不断重复实践,就能不断获得成功。我追求的是氛围宽松、关系和谐、智力激荡的课堂,因此,每次与学生的初次接触,我总是通过幽默的自我介绍,打出第一张形象牌,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事实上,课堂教学从某一视角看,它就是师生沟通的过程,只关注自身的教学内容,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激发与启迪。对失败的关注不妨借助他人的智慧,我总是由衷地感谢能对自身的教学提出质疑的学生,因为他帮助你更加严谨地思考。而真正成功的教学是源于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不高高在上,不以身份压人,是我与每位学员沟通的立足点。这不仅包括与他们倾心地朝夕相处,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教学专题的主角,还包括当他们有困难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记得一次三八妇女节,我送给每位女学员一支玫瑰花,代替他们的先生传达爱意,使她们在暖暖的感动中,更安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任何投入了智慧与感情的活动都会让人产生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当你的思想得到他人的回应与共鸣时,自己的激情就会不断地被激发,智慧的火花不断地闪烁,当你淋漓尽致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终于收获了别人对你的认可、尊敬时,那种精神上的愉悦美妙无比。记得我在常山的一次支教活动后,六位学生手捧六束鲜花,恭恭敬敬地表达他们的敬意时,我只能用泪水与笑容传达我的幸福感,这种感动远不止一次。
记:我们知道您的工作非常繁忙,可是您却能很好地兼顾您的工作与生活,在2007年您被评为校“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您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事业家庭兼顾”?在您看来,是事业更重要?还是家庭更重要?
吴: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但它是个好问题,就像是面镜子不断地让我认识自己。家庭与事业,究竟怎么选择?这就需要学会弹钢琴。人的一生会扮演各种角色,有时角色会产生冲突,每一次解决冲突的选择都体现了自身真正的价值取向。记得1998年,学院决定选派我前往德国进修,但前提是在我31岁时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德语。当时,我的孩子才三岁,为了寻求事业的发展,我选择与大学德语系的学生一起经历德语学习的全过程,以便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那是一段艰辛的日子,为了与比我小十岁的同学们看齐,我通常陪孩子睡着后再起来夜读。前后两次前往德国学习进修,让孩子与爱人忍受了分离之苦。说实话,我并没有兼顾好家庭,尤其对女儿我怀有深深的歉意。只是我是个幸运的女人,因为我遇到了一位能理解、宽容、关爱我的先生。他的角色是多元的,有时他是我的朋友,总在我迷茫时醍醐灌顶,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他是我耐心的听众,在我郁闷时宣泄自己的压力;他更是我的知己,相互搀扶着走在人生的风雨路上。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我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反思、敢于放弃。“舍得”是我最喜欢的禅语,它告诉我只有勇敢地放弃一些事物,才能真正收获自己所追求的。我想自身对事业的执着对孩子无疑是最好的身教。
记: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从最初提出的“主题、反思”教学模式,到“ 主题、反思、参与”教师培训模式,也设想了更具个性化的“诊断、反思、实践”培训模式,是什么促使您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探索求新的劲头?
吴:我是一个喜欢求异的人,不愿意简单的重复。而不断挑战自我、求异求新的直接动力源于我的学生们。我真的很有幸能与浙江省的优秀教师们结下师生缘。他们自身的不断追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工作中创新。1999年,从德国迪林根教育学院回国后,恰逢国家级培训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那时,我把德国迪林根教育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的教师培训作了个案的比较,发现“主题”与“反思”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关键词。2001年,从美国教师培训的经验中,我又发现了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参与”。我把“主题.反思.参与”这一模式运用于浙江省的“5522”培训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于2005年获得了浙江省高校教学成果奖。此时,我觉得自己对教师培训的思考似乎已失去了灵感,因此,2004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前往德国学习进修。2007年,浙江省启动了农村欠发达地区学科教师培训计划。我们几位有志于教师培训的组班教师们共同探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诊断.反思.实践”,以凸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幸运的是,现在已不再是我一个人在思考培训的模式了,我想我们会渐渐形成组班教师团队,以团队力量继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记:您很重视对农村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的培养,有20位学员在您的培训后评上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在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吴:我坚信一句话,特级教师并不是培训出来的。事实上,他们能入选省级培训,就表明了他们的实力。我的价值可能是在他们人生的成长路上搭建了自我展示、共同实践、相互交流的平台。我总是暗示自己是个幸运的女人,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里遇到了一群最精彩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值得你去细细品味的好书。孔宪铎有句名言: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learn from the best(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向最棒的人学).他们的求知热情、敬业精神、人际智慧不断地激励我去学习、去创新。在与他们一次次倾心的长谈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身的角色职责。
我认为现在我们遇到了关注农村教师的大好时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浙江省2008年的十件教育大事之首。“领雁工程”正在启动,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我的建议是:一是切实组织各位组班教师深入农村教师群体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培训需求;二是为各教师进修学校培养具有新培训理念的教师培训者,切实担负起浙江省教师培训中心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作用;三是形成以组班教师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团队,开展团队研究与团队自我培训。四是把“体验式”培训引入教师培训,以培育教师的教育精神。五是着力关注农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是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最大障碍。
最后,我想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送给各位青年教师,那就是“人生三元色理论”,即“本色做人、角色做事、特色定位”。成功与幸福的人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