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顾问吕型伟先生应邀来校,为我校中层以上干部、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各系主任,副厅以上离退休校领导、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部分学生代表作了题为《和谐——民族精神的灵魂》的报告。这是我校主题为“创新创业,科学发展”论坛的第二场专题报告。
报告会由院长鲁林岳主持。
89岁高龄的吕型伟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的吕老以朴实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史实和亲身体会侃侃而谈。吕老开宗明义,从邓小平同志以教育“三个面向”的立足点开始指出我国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应是“和谐”。
吕老追根溯源,指出有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能在两千年都统一在一起,主要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人文,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由来则归功于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讲“和为贵”,孙中山讲和平、奋斗、救中国,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今天讲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与核心。中国一贯在政治上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主张和平共处,主张双赢,主张和谐,和谐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无比的自信,无比强大的力量,也是中国五千年长期积累起来的民族精神。正因为和谐的民族精神,我国得以振兴和不断强大。
吕老还通过外国记者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采访、关注,告诉我们,现阶段独生子女身上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民族精神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受到一定的挑战。吕老呼吁,一定要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和”的文化。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则要摆正姿态,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而在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克服帝国心态、殖民者心态、冷战思维、小农思想、阶级斗争观念、独生子女心态这六种心理障碍,真正使以和谐为灵魂的民族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