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浙外故事】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美伶(英文学院)编辑:姚祥燕时间:2022-05-12

编者按:钱塘清嘉,和山苍苍。在葱郁山色的环抱中,在潋滟湖光的掩映下,宁静优雅的浙外校园跃动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们春风化雨,播种桃李芬芳;他们求知若渴,徜徉知识海洋;他们搏击奋进,步履匆匆;他们潜心钻研,枕经籍书;他们三尺讲台孕育智慧,他们广阔天地书写华章......这里是读书治学的净土,这里是逐梦奋进的热土。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浙外人意气风发描绘多彩画卷,谱写动人篇章,迈向灿烂明天。

学校推出“浙外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浙外在“三地四域”建设进程中一段段精彩的剪影,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讲述浙外人自己的故事,传播浙外声音,凝聚奋进力量。


“右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两脚全脚着地”“挺胸、塌腰,脚跟外蹬”“脚微内扣,屈膝半蹲”……在学校武术馆内,奥运会武术比赛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崔文娟老师正在耐心地教学生练习太极拳、太极剑。教授的对象正是我校民族传统体育社的学员。这是一群积极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浙外学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民族传统体育社,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锤炼技能,点燃梦想

民族传统体育社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的民族传统武术社,社团的创始人正是我校体育部吴炜老师。随着武术社成员的增加以及训练种类的丰富,2014年9月,民族传统武术社更名为民族传统体育社。如今的民族传统体育社设有武术、龙舟、龙狮三大类竞赛套路运动训练项目。“武术启蒙教育不仅是对武术技法的输出传承,更是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输出。”采访中,吴炜老师表达了创办社团的初衷。

对于社团的建设,指导老师们凝练出了“课堂讲授-社团活动-竞赛训练-文化交流”的“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通过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社团,组织开展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并选拔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增进学生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吴炜老师介绍说。

严格也是一种爱。指导老师们“宽进严出”,不拒绝任何一位热爱武术的学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位零基础的学生。吴炜老师的“撕韧带”式教法,让学生又爱又怕,学生经常开玩笑说,拉韧带训练“要了他们半条命”。武术训练既要掌握基本功又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被学生称为“良哥”的李志良老师提道:“太极拳对大腿的控制力和力量要求比较高,通常我会通过负重深蹲、太极步等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遇到有难度的动作,我会先拆解动作,再讲解与示范,让他们找到动作的发力方式。”而对于舞龙狮,“良哥”则侧重训练学生的肩功、腰功和腿功,蛙跳、平板支撑、长跑、变速跑等都是练习的“家常菜”。


社员在武术馆训练。

除了独特的教学方式,老师们的真心、耐心、细心也是助力这群热血青年成长的关键。“我们的集训主要安排在课余,‘加班式’训练是常态。我常想,若能用更多的付出换来更多学生的进步,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崔文娟老师说,他们都是利用加班时间完成集训任务,无论多累,他们都坚持陪着,只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最好。

“我是零基础进民族传统体育社的,学动作比较吃力,是崔文娟老师一直在背后鞭笞我。2019年崔老师自费带我去上海观看世界武术锦标赛的事情特别激励我。在那之后,我经常泡在武术馆练习,有时还会蹭课。”获得2021年全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吴氏太极、42式太极剑双冠王的吴怡笑着说。在社团,吴怡不仅学会了坚持,更懂得了如何突破自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她今年如愿考上了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做更好的自己。”吴怡始终把老师们的话作为考研路上的精神指引,就像练习武术一样,她坚信自己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花路。


吴炜、崔文娟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训练。

负责龙舟训练的童杰老师,是学生眼中出了名的严厉、霸气、暖心“老童”,他是“严父”,更是恩师。莱格尔跑、练耐力、硬拉、卧推、听鼓点、定姿势……每周“老童”都会带着“孩子们”进行体能训练和龙舟实地操练。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12年。“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有次赛前集训,童老师在田径场带领我们划起了‘龙舟’,长板凳当船,高尔夫球杆当船桨,在1分钟内计算划桨次数。一天训练下来,虽然疲惫不堪,但大家都很享受这种体验。”2020级旅游管理专业王梦瑶回忆说。严师出高徒,在“老童”的带领下,校龙舟队曾连续5年获得在杭高校龙舟锦标赛一等奖。

体悟成长,服务社会

在强化武术教育文化符号的同时,指导老师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无论是体育文化节、国际文化节等校园活动,还是校外各级比赛、公益活动、社会调研、体育文化交流等,民族传统体育社的同学们都会抓住每一次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风采的机会,志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吴炜、李志良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

在赛场上,他们是奋勇拼搏的“战士”。自社团成立以来,他们一举拿下武术比赛的84枚金牌、53枚银牌、45枚铜牌,获得龙舟比赛冠军5次、一等奖6次,并多次被中外媒体关注报道;在关爱老人、义务送教等公益活动中,他们是尽职尽责的“老师”,始终秉承习武之初心,传递武之精神;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主题调研中,他们是认真钻研的“探究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中,他们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使者”,展现中华传统体育风采和文化自信。


龙舟队同学参加龙舟比赛。

社团成员方传坤便是这群“使者”的代表。一次赴赤道几内亚、喀麦隆和利比里亚等国家的文化交流巡演经历,让商务英语专业出身、擅长武术的方传坤萌生了做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的想法。2016年临近毕业时,他通过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组织的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选拔,同年10月远赴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教师,负责汉语和武术教学。3年来,方传坤带领学生练习武术的场景成为了马拉博一道富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线。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孔院学生加入到“习武”队伍中来,他们把中国武术带进校园、社区,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架起了沟通桥梁。

2016届毕业生方传坤教授赤道几内亚孔子学院学生太极拳。

社团成员在留下敬老院教授老人练习太极拳。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零基础的“小白”,到斩获国家、国际大奖,成为专业教师,指导教师们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蜕变与成长。一次次的实践历练,不仅增强了社员们的武术技能,也增厚了他们的家国情怀。2019级西班牙语专业劳嘉欢说:“能够与一群优秀的人学习、传播武术文化,是一件非常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现任社长、2020级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张梓誉表示,参与社团活动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华夏文明凝结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社始终谨记“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的校训,牢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使命,在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