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2020-202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巡展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



来源:科研处 作者:编辑:姚祥燕时间:2022-06-20

编者按:提升高校科研水平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树立“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风向标,营造“老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的浓厚氛围,继“博雅阁藏书”仪式后,特推出“2020-202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巡展”专栏,宣传近两年来我校教师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的成果主要观点及其社会效应,旨在展示学校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激励浙外人凝心聚力,围绕学校“三地四域”研究探索,勇于创新,产生更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21年9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独立完成的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成果类型:论文)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该论文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5期。

成果主要观点

第一,学科概念从其形态上可区分为知识形态的学科和组织形态的学科,大学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科组织的学术产出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组织,实现一流的学术产出。

第二,自1987年国家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政府、大学和学术界对大学学科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重点建设学科布局上的结构不够合理。二是遴选取向上的“择需”不足,缺少顶层设计。三是学科建设投入上的“见物不见人”等问题。

第三,要避免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政府遴选重点学科从单一的“竞争选优”到与“择需布局”相结合转变。二是政府与大学要实现从经费投入的“要素驱动”向制度供给的“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大学的学科组建从“被动组合”向“自觉组织”转变。

该成果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在于进一步厘清了学科、大学学科、大学学科建设等基本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大学学科评价的研究,为当前“破五唯”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学科建设的科学建设提供了政策与理论依据。

该成果的社会效应

第一,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6年第16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2016年第9期),《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10月19日以“学科建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又该怎么建?这篇文章说透了”为题发布,点击量7227(2022年6月20日),在2020年10月23日以“第五轮学科评估将至!关于如何建一流学科,有5个建议”发布,点击量5108(2022年6月20日)。经检索《中国知网》(CNKI),截至检索日(2022年6月20日),该论文共被引113次,下载4363次。

第二,此文进一步深化了对大学学科评价的研究,持续发表了系列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以评价来促进“三个转变”。“从大学的立场看学科评价与排名中的缺陷”(《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03期),“大学学科评价与排名中的基本问题”“学科评价不等于学术评价”“学科评价不等于大学评价”“多方评价不等于多元评价”“指标调整不等于评价完善”“学科排名不等于学科诊断”(《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19期)。

个人简介 

 

 

宣勇,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国家 WR 哲社科领*/军、WHMJ(SGYP)、新世纪 BQW 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现代大学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