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砥砺奋进这五年】举旗铸魂领航向 传声立言聚人心——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回顾



来源:宣传部 作者:编辑:张志华、姚祥燕、郑周璇时间:2024-04-19

编者按:为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进一步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学校推出“砥砺奋进这五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三地四域”,推进“五职五建”,深化“实院强系”改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营造迎接第三次党代会的浓烈氛围,激励全校师生开拓奋进、追求卓越,奋力谱写推进学校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期推出宣传思想文化篇。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学校党委“师生的精神引领、学校的形象代言、党委的喉舌强音”的工作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思想基础、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高擎思想旗帜,把准航向标,理论引领力不断增强

1.围绕主题主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重中之重,第一时间第一议题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质量开展历次主题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点工作,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案例被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全文刊发。出台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期学习方案11次,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扩大学习、专题辅导报告等48次。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打造“浙外青年·爱学习”学习品牌,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案例被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全文刊发。

《浙江教育报》头版报道我校开展主题教育期间,青年学习小组学习情况。

2.聚焦思想引领,师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等进支部、进课堂、进班级、进寝室、进讲坛、进网络“六进”活动。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思政教师、青年师生、外籍师生、先进模范广泛参与的“六讲”协同机制,发挥“00后青年、8090博士、6070教授”的分众化宣讲效能,教育引导师生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浙江教育报》头版头条深度报道学校多语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情况。

《浙江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开展多语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3.完善学习机制,理论学习质效切实增强。建立健全“1+5+7”中心组学习机制,构建“领学、联学、研学、云学、助学”五学联动机制,开展理论学习文章征集评选,增强党员干部“六识七能”。不断完善“两学习+两督察”理论学习体系,压实有计划、有内容、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的“五位一体”学习督查机制,健全理论学习提示机制,加强学习闭环管理。

二、深化铸魂育人,立足大思政,价值凝聚力加速跃升

1.扎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召开学校第三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制定实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深化“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出台《关于深化“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启用“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教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5个学习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三进四融”大思政育人体系。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高校,守正创新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课堂、进教材”工作,构建“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融入、专题课程嵌入、特色课程浸润”的“三进”教育体系和“‘四课堂’联动”的“三进”教育模式,推动“青年学子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两学”贯通的工作格局走深走实。

建设“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展厅,立体化呈现学校开展学习教育的初心、做法、成效和社会影响,学习教育展厅获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立项。持续开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会暨“和山立志”铭志仪式,“书记、校长讲授新生思政课”等助力学子“筑梦、逐梦、圆梦”。每年组建专项社会实践队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思践悟,汇编《探美浙江》调研成果集,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课。学习教育育人实效被新华社内参《高管信息》刊用,获省委宣传部肯定性批示。

学校召开第三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展厅揭牌启用。

党委书记宣勇,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讲授新生思政课。

举办浙江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研讨会。

持续开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会暨“和山立志”铭志仪式。

1010F

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题社会实践。

汇编《探美浙江》调研成果集。

2.推进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见行见效。制定《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制定》,与兄弟高校“手拉手”共建马院,做实“党建+”思政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智库服务。制定实施《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行动计划》等文件,加快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主渠道教学改革创新。组织召开学校课程思政改革专题推进会,全面推进马工程教材、浙江特色德育统编教材及特色校本教材进课堂。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一院一方案”,抓实抓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项目建设。把课程思政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各门课程均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结集出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校党委每年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和马院建设。

与兄弟高校“手拉手”共建马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报道浙外举办“用好杭州亚运会大课堂,办好学校大思政课”学术研讨会。

三、突出正向引领,弘扬主旋律,舆论传播力更加强劲

1.做好主线文章,传播浙外强音。聚焦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讲好“学校”“学者”“学术”“学生”等浙外故事,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进十四五 院长有话说”等专栏,展现学校改革攻坚的斗志和蓬勃发展的态势;做精“浙外学人”“博士名片”等专栏,展示“三地四域”建设中有组织的科研风貌;做精“优秀科研成果奖巡展”“博雅阁文库”“学术论文”专栏,展示教师系列科研成果;做精“浙外故事”“相约亚运”以及师生“风采展示”等专栏,大力宣传师生先进典型。“四学”相关深度报道196篇,展现了浙外人在“三地四域”建设中的昂扬斗志和奋进姿态。

D592

28E87

校网专栏部分报道。

2.做好融合文章,建强大宣传格局。内容为王,聚焦融媒“中央厨房”作战,建强海内外9个平台的融媒矩阵。主动与主流媒体联动,外宣层级和数量创历史新高,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学习时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浙江日报、浙江新闻联播等报道我校2200余篇次,其中,2023年外宣报道量是过去四年平均值的4倍。学校连续2年荣获“重要窗口”国际传播联盟优秀合作奖,连续3年入选浙江教育新媒体优秀案例,还获浙报集团杭州地区十佳融媒体站、浙报集团融媒共享联盟合作奖。学校校报获浙江省“高校好新闻奖”各类奖项14项。全面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绩,更好地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党委书记宣勇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

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

《文旅融合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利用》《讲好大运河故事擦亮中华文化名片》

部分纸媒、电视台报道浙外师生画面。

学校连续2年荣获“重要窗口”国际传播联盟优秀合作奖。

3.做好聚力文章,强化融媒传播队伍建设。努力锻造具有“眼力、笔力、脚力”的宣传工作“战队”。开展“如何‘巧写’高校新闻报道”“高校教育宣传的关键问题”“融媒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策划”等知名媒体进校园、宣传骨干业务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优化全媒体中心队伍建设,创新新闻选题项目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交流、头脑风暴会等,增强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地增强了全媒体学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定期开展业务能力提升系列培训。

四、坚持文化浸润,塑造新格局,文化服务力稳步向前

1.文化内核工程持续凝练。确定“闻道中华 语美天下”浙外精神表述语,同步构建荣誉体系基本框架,展现学校立学、办学、求学、治学的价值追求。建设校史馆、校标雕塑等校园标识性文化景观,依托“开学第一课”“新生第一课”及学校媒体矩阵等载体,充分发挥浙外精神、校训、校歌、校史的一体化育人功能,培育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精神沃土。

校史馆揭牌使用。

校标雕塑。

2.精品文化工程持续增色。秉持“多元、高雅、现代”的文化建设理念,校院联动形成“1+N”效应,“老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的氛围日渐浓郁。持续打造具有浙外辨识度的典礼文化;聚焦人才培养定位,开展国际文化节、传统文化节、“和山美育”校园艺术节、体育文化节,行知文化节、普法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展现朝气蓬勃的校园活力。进一步提升德雅讲堂、博达论坛、弘毅讲坛等精品讲坛的品牌效应,持续推进“大使进校园”“Coffee time:下午茶间话学术”“大咖谈学术”等系列活动,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拓展师生视野,提升师生学术思维。丰富清廉文化月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清廉浙外文化。

举行博雅阁藏书仪式。

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节和传统文化节。

创新举办普法文化节和行知文化节。

举办体育文化节。

校园文化活动繁荣发展。

3.公共空间文化持续添彩。重塑校标雕塑,传承学校历史。完善楼宇亭台命名体系,完成博雅阁、乐乎亭、静思湖等景观提升。完成“心晴驿站”校园文化社区建设,打造一站式大学生文化社区、生活及学习交流区、文创艺术交流区、学生创业实践区。举行寻语山开园仪式,推进寻语山文化提升,开辟师生校园生活新“打卡点”。完成厚德楼、融院等公共空间文化提升,形成多元、多彩的特色公共修读区。推出“跟着校歌游浙外”精品路线,绘制校园手绘全景图,带领师生在优美的校歌和精彩的解说中感受浙外之美。

举行寻语山开园仪式。

以“心晴驿站”校园文化社区打造思政育人新阵地。

多元、多彩的特色公共修读区。

打造文创综合体。

五、加强国际传播,融入大场景,窗口影响力持续放大

1.服务文化出海,助推文明交流互鉴。把服务文化出海、文化遗产“走出去”作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动能和构建国家形象“软叙事”的重要载体,学校开展多语种外译和国际传播,为浙江争取更多的东方文化语境和话语权。深度参与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推广,团队参与制作的英文纪录片《宝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等多平台火热播出,相关话题、短视频全网总曝光量达1500万次。

浙外教师参与制作的英文纪录片《宝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等多平台火热播出。

2.打造传播品牌,放大国际传播效应。组建涵盖13个外语语种、百余名中外师生的多语种宣讲团,推出“在浙里・知中国”多语种宣讲传播品牌,聚焦“外语+理论”“外语+宣介”,与新华社、浙江日报等媒体联动,开展“全球连线”“探美浙江”等多语种宣介。开展“百场党课,关照百年”“多语种百场宣讲・青年行”等精彩宣讲,拍摄多语种宣介视频72期,被新华社、学习强国、浙江国际频道等20余家海内外媒体关注报道,单个视频播放量突破300万。多语种宣讲团骨干成员作为全省三所高校代表之一,参加省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备课会。“多语种讲中国故事系列微视频”项目获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立项。

多语种宣讲团启动仪式。

学校外籍教师参与多语种宣讲。

3.拓展传播渠道,强力赋能杭州亚运。主动融入亚运大场景和主场外交大格局,与省委宣传部等对接,谋划制定“亚洲大使话亚运”方案,为《中外使节话亚运》系列节目提供外语智力和外交资源支持。全程助力巴基斯坦、阿联酋、中国驻希腊大使等近40位中外使节的访谈和后期翻译。节目被多国驻华使馆官方账号点赞转发,受到多国驻华大使致函感谢。与浙江省重大新闻传播平台潮新闻、省委省政府官方新闻网浙江在线等媒体深度联动,拍摄了13期亚运相关外语宣传片。策划开展“百名志愿者话亚运”深度专题系列报道,展现浙外国际志愿者青春风貌,被央视新闻、新华社、亚组委海内外融媒矩阵等主流媒体报道400余篇次。2023年亚运有关网络传播4500万次。

师生参与“探美浙江”系列拍摄,宣介美丽浙江。

《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我校“小青荷”的亚运故事。

《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教师服务杭州亚运会。

《人民日报视频号报道我校“小青荷”与叙利亚运动员之间的跨国友谊。

六、推进除险保安,守牢主阵地,安全守护力持续巩固

1.意识形态工作治理不断深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扎实有效做好防风险、保安全的工作,进一步压实意识形态责任链,构建“1234”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形成15项环环相扣的一套监管制度,用好两个监测平台,形成“风险点及防控措施清单、工作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网,抓好四项意识形态闭环检查,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

2.校园意识形态阵地防线牢不可破。严格落实“六所有六必须”管理办法,出台《新闻发布与媒体平台管理办法》等文件,对校园宣传品发布和讲座论坛等严把意识形态审核关,进一步健全新闻发布机制和职责,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不断完善“人防+物防”的防控体系,持续推动学校网络生态治理。

梦想的召唤鼓舞人心,奋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创建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的办学新定位,勇于担当作为,共同团结奋斗,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