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浙外干部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精神,围绕思政育人话题,结合工作实际展开了热烈讨论。
校党委副书记徐勇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政协联组会上,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对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全面建强学生思政“12345”工作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将“德育为先,健康第一,各展其华”理念作为三条主线贯穿学生工作始终,发挥优势特色,全面推进学生思政工作“四个一”工程落地、落细、落实,构建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主动锚定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使命任务,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娴熟使用外语,数智能力强,能担当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之大任,能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高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陆卫斌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时强调了教育“与时俱进”和“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关系,这要求我们要牢记“守正创新”,时刻不忘“人”这个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生工作者,面对人工智能,我们既要深入思考如何抓住新技术涌现带来的重大机遇,用AI工具赋能学生工作和学生成才,又要深入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素养,提升育人基本功,发挥学工队伍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不可代替的作用。
教务处处长吴玲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三进”工作为抓手,持续深化“两学贯通”,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通过"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资源库建设,实现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担当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之大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思政创新,探索"外语+数智"交叉融合路径,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输送更多高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新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这从系统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指明了当前和今后高校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努力方向。我们在坚守好学校“小课堂”的同时,要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建立更多优质的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改革,特别是浙江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要挖掘社会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邀请改革创新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线能工巧匠等走入课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青春活力。
英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欧万彬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培养的首先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德育为先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在学生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信仰之基,夯实思想之魂;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用心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进“四个认同”。
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海波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讲话令我深受启发。育人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要上得生动、深刻,就要做到“有术、有学、有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毛巍蓉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两个课堂”有效融合的思政课,不仅有深度也有温度,不仅有理性认知更有情感共鸣。马院近年来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和“探美浙江”系列活动,深化思政课改革,指导学生深度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实践,用各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锋谈到,教育对科技与人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思政课更应发挥铸魂育人作用。我深刻认识到,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教学,以“大思政课”理念贯通“五育融合”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需求,在创新使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志向;要深化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激发学生全面发展潜能;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思政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葛俊良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守讲好兼具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文化厚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的思政“金课”这一光荣使命,将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各环节;自觉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立足浙江的独特优势和丰厚的实践富矿,持续擦亮“探美浙江”金名片,引导学生在“大思政课”中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赵春兰谈到,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政课不仅要“入脑”,更要“入心”。这要求我们要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以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实践讲好思政课。同时,要结合新时代青年的成长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伟信谈到,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高校青年思政教师,我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铸魂育人为己任,发挥好思政课在塑造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方面的关键作用,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旅学院思政辅导员、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孟雪镜谈到,作为人在一线、心在一线、思在一线、教在一线的思政辅导员,更要善用“大思政课”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要在学习交流中找准学生情感共振、哺育思想共识,在实践中引领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品味真理味道。要用生动的故事讲思想,用“小”故事讲活“大”道理,讲“天边”更讲“身边”,破解学生对思政工作“累觉不爱”的惯性,教育引导学生在翻天覆地的今昔对比、东升西降的中西对比中坚定“四个自信”,让学生对思政工作“爱觉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