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未名静思汇 博雅千里和——写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合作支持浙外建设一周年之际



来源:宣传部、党校办、战略处 作者:张志华编辑:张佩丽时间:2025-04-17

四月的杭州,春潮涌动。当未名湖畔的春风再次拂过静思湖面,北大博雅塔与浙外博雅阁的缘分如丝缕般紧密交织。去年的今天,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支持建设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协议,高质量推动浙外“外语名校”建设。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联姻,开启了浙外与中国顶尖学府携手奋进的崭新篇章,也为学校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4B4AF

2024年4月17日,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支持建设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协议。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见证签约。

一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外语名校”建设的要求以及与北京大学合作支持浙外建设的部署,各项工作稳健开局、扎实推进、不断深化、收获满满。前不久,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在与学校商谈深化合作事宜时对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明确表示支持浙外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站在合作一周年的重要节点,浙外人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聚焦“外语名校”建设,以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气神加快推动“未名静思汇、博雅千里和”的合作胜景图变为现实,奋力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99B44

2025年3月19日,党委书记宣勇,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带队赴北京大学,与北大党委书记何光彩商谈两校深化合作事宜。


战略携手,布局发展新赛道

时间回到2024年4月17日,这是浙外师生、校友都铭记的一天。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正式签署了支持建设浙外的合作协议,为学校开启跨越式发展请来了强大“外援”。“由省政府出面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支持建设一所地方本土高校,并不多见”,《浙江日报》这样评价此次合作。

“打造省校合作样板、形成典型案例”“浙外3-4年整体办学水平有个大提升”,签约当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对合作寄予厚望。根据协议,省政府将从学科建设、队伍引育、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浙外支持,双方重点围绕顶尖人才引智、高水平科研、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标直指高质量推动浙外“外语名校”建设,进一步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1F336

2024年4月17日,签约前,时任省委书记易炼红会见了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一行。

省校合作的成功达成,浸润着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引与省教育厅躬身护航的鼎力支持,是各级领导共同关心关怀的结晶,浙外人要始终牢记省委书记王浩、副省长卢山的殷殷嘱托,也不能忘记已故教育厅原厅长毛宏芳倾注的心血与智慧。省校合作的落地见效,充分彰显了北京大学开放包容的北大格局和名校胸怀,也得益于北大百余名专家教授深厚的家国情怀,正如北大党委书记何光彩所说:“北大是世界的北大、中国的北大、人民的北大。”省校合作的背后,不仅是资源的注入,更是学校志存高远的战略擘画和对办学理念的升级跃迁。在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外语高校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依托平台“借梯登高”,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学校突围的方向。2023年以来,学校党委锚定创建“外语名校”的发展新赛道,以开放姿态和创新之心找方法路径,党政主要领导先后9次赴北大登门拜访、调研对接,不断开拓了与北大的战略合作。

2BF16

2023年5月8日,党委书记宣勇,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带队赴北京大学,与时任北大党委书记郝平洽谈合作。

4E8FE

2024年4月18日(签约后第二天),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一行到访浙外。

不同于常规,与北大合作的战略布局展现出“超常规”的特色,双方聚焦学科水平提升、教师能力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构建起以四个领域为核心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态。一年来,在北大的全力支持下,两校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双方校领导定期往来,北大百余人次专家学者来校交流指导,不断加深了互信与友谊。依托北大卓著的学术成就和强大的技术人才优势,两校在多领域多层级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广泛交流合作,搭建了一系列优质平台,积累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取得标志性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育才造士,打造育人新模式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学校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合作的落脚点,借鉴北大先进教育理念,依托北大区域国别学等一流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非通用语种的丰富资源与实力,全面推动“多语种+”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在北大指导支持下,学校有力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浙外与北大共建浙江省特需语种人才培养战略基地,举办了“数智时代下的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语言智能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论证会”等,还开设了泰语、印尼语等公选课。

1BE5C

2024年11月5日,北大专家来校参加语言智能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论证会。

两校倾力打造的“大师课”是推进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这个由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等7位北大教授和4位浙外教授围绕“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共同打造的系列课程,在预告选课时就倍受关注,甚至出现了开放选课名额“秒空”的盛况,许多青年教师也慕名而来。“这堂课既‘宏观’又‘微观’,翟教授的举例皆为我们本科生就能切身体会的对象,非常期待接下来的课程”“课程干货满满,让我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认识,也开拓了视野”……“大师课”不负期待,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课程把宏大全面的主题讲的很透彻,为我从语言学研究向俄语区域国别研究转向提供了非常大的信心和研究建议”,学习课程后西语学院俄语系青年教师卫晓感触良多。

325DA

2025年3月18日,北大和浙外围绕“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联动打造的“大师课”开讲。

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作第一讲。

在未名湖畔读书学习是很多青年人的梦想。两校共同搭建平台,浙外先后选派多批次学生赴燕园,参加北大—浙外“国别区域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在新闻传播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交流学习,还与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数智赋能文旅人才发展”专题班。此外,北大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也面向浙外学生开放,入选的学生将开展为期一学年的北大课程学习。“在北大不仅收获了新知、拓宽了眼界,亦激发了新的梦想”,同学们兴奋地表示,合作为浙外学子提供了深入北大课堂、感受燕园学术气息的宝贵机会,激励他们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努力前进。

9FC3A

2024年11月,浙外学子参加北大—浙外“国别区域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6146F

2024年12月,浙外学子赴北大新闻传播学院交流学习。

5145D

2024年12月,浙外学子赴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交流学习。

4E3EB

2024年9月,浙外与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数智赋能文旅人才发展”专题班。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学校着眼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积极引入北大资源助力思政育人,邀请北大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做客德雅讲堂,推出北大校友进校园话成长系列活动,与北大学生共同开展社会实践,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48414

2024年11月19日,北大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做客浙外德雅讲堂。

36285

2024年5月11日,北大校友进校园话成长系列活动开讲。
北大优秀毕业生、杭州市全面深化改革突出贡献个人、“新时代好党员”王冠军与浙外学子面对面交流。


聚势赋能,激发学术新活力

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关键要素。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作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高质量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在与北大合作中,高水平科研合作是重头戏。

“在省政府与北大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将发挥优势、加大投入、集聚资源,把高研院建设成为浙江省服务新型国际关系方面的学术研究高地、体制机制创新高地、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人才培养高地和省校合作有影响力的品牌成果”,2024年6月18日,学校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上,党委书记宣勇的表态掷地有声。高研院是浙外与北大开展务实合作的机制,也是学术资源、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等要素汇聚的重要平台。高研院成立以来,聘任北大专家学者为首席专家(PI)或首席专家(PI)团队成员,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研究力量,积极开展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研究。短短一年内,已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完成资政报告《浙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策建议》并获省委肯定性批示,期间还定期向中联部、省商务厅、省外办等单位报送《浙江金砖国家信息简报》,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外脑”作用。

7E1FF

2024年6月18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成立。

高端学术品牌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影响力的直观呈现。在北大指导下,学校着力推进实施“1113”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举办“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布“关于成立世界运河学会倡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国际传播力提升行动之大运河倡议”。聚焦智慧城市发展,与北大在2024中国国际服贸会交易会平台联合举办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发布《2024阿盟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在莫斯科联合举办2024金砖国家未来城市论坛的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发布《2024金砖国家智慧城市排名报告》;联合举办“2025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论坛,为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贡献智慧。聚焦国际传播,在北大支持下主办以“国际传播,助力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为主题的首届北京论坛杭州分论坛,共同探讨文明互鉴的新方式与新路径。

6E46D

2024年9月19日,学校举办“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

6A350

2024年9月16日,北大与浙外联合主办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

7A392

2024年9月19日,北大与浙外联合主办“2024金砖国家未来城市论坛”专题论坛“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

54CF8

2024年12月7日,北大与浙外联合主办“2025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论坛。

66A1B

2024年11月5日,浙外举办2024北京论坛杭州分论坛。

人才流动的活水让学科建设焕发新生机。在北大的倾力支持下,学校推出“北大专家进校园”学术活动。一年来,多个学科的北大专家走进浙外“大咖谈学术”系列博达论坛、“Coffee time”博达沙龙等,开展系列学术讲座18场,北大20余个学院(系、部)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讲座、教学研讨等活动,为浙外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提供学术指导,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与北大专家的交流互动中,不仅师生拓宽了学术视野,青年教师也极大提升了抱负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我真切体会到每个人都需要敬畏学问、敬畏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深耕个人专业领域,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中文学院温涵老师由衷地说。


人才引智,汇聚高端新力量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合作启动之初,学校便将目光投向北大顶级的人才资源和发达的人才网络,实施顶尖人才引智计划,推动高层次文科人才在浙外汇聚。

学校制定《面向北京大学实施“顶尖人才引智工程”办法》,以全职和兼职结合的方式加快北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截至今年3月,围绕重点学科从北大聘请包括国家级人才在内的11位专家作为学校特聘教授,一批在外国语言文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重量级大咖成为浙外的宝贵人才资源。此外,学校还先后赴北大开展4场招聘宣讲,引进北大博士后、博士6人加盟浙外。这些人才不仅充实了浙外师资队伍,也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在引领和带动浙外青年教师学术成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FD89

2024年11月5日,北大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浙外特聘教授李淑静主持2024北京论坛杭州分论坛圆桌讨论环节。

393F5

2024年11月22日,北大教授、浙外特聘教授吴侨玲出席我校开展的“浙江欧洲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

4F64FB

2024年4月18日,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浙外特聘教授张亚光为我校教师开展专题讲座。

学校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教授是学校从北大人才引智的一个缩影。自去年8月加入浙外,陈教授带领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聚焦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技术竞争议题,从智慧城市群和太空基础设施入手,构建区域国别学“中观架构”,填补了学科的理论缺位、推动了学科的范式进化及应对我国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他还指导中青年教师产出多篇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文章,牵头组织“大师课”,带领学生同来自北大等知名高校师生共同参与智慧城市相关科研工作,并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共同发表学术论文。

在这些人才的引领下,学校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能力显著提升。英文学院青年教师赵歆先后参与了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团队和陈溪教授主持的多项课题研究,回想这段经历时,她欣喜地说:“这一年,在学术探索、科研实践、教学相长、国际视野等多个维度,我都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我的一篇凝聚着心血的论文也已然成型,正待学术界的检验。”

北大教育学院教育大数据中心主任郭丛斌教授是学校聘请的另一位大咖。在郭教授的指导下,我校教育学院青年教师王佳和汤瑷滨对课题申报流程、思路和技巧有了新的认识,眼界更开阔。“在郭教授的启发下,我们深刻了解到如何让一篇论文‘讲好故事’,让学术既严谨又有趣”,在北大学者的引领下,他们在科研行动上燃起了更强的动力。

浙外能力是学校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本领展示,其强弱取决于干部教师能力的高低。学校注重提升干部和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以“上门取经”的方式组织全校中层干部赴北大开展为期一周的能力提升研修,期间与北大20余个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相关负责人开展分组座谈。还选派7名中层干部、青年骨干教师赴北大挂职锻炼、访学进修。

7F5AF

2024年9月2日至8日,学校组织全体中层干部赴北大开展能力提升研修。

通过“走出去”,浙外人在北大接触到了先进的工作理念和研究方法,拓宽了个人视野,提升了抱负和能力水平。干部们纷纷表示:“我们从国内外发展大势中深化了对高等教育和学校发展定位的认识,从前沿知识和先进经验中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思考谋划未来工作方向。”英文学院游婷老师感慨道:“在燕园,我触摸到学术殿堂跳动的脉搏。这场思想的跋涉令我褪去浮躁重构了认知维度,在严谨治学与家国情怀的交响里校准了人生坐标。”中文学院张冰老师也非常珍惜在北大思想淬炼的机缘,“穿梭在北大校园,能够从名师启迪中汲取养分,我愿将这份学术热忱回馈科研与教学”,她如是说。


破圈出海,开拓合作新空间

服务新型国际关系是学校的价值和使命。学校也把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作为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借助北大国际资源、多语人才和国际传播力量的领先优势,共同开展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合作。

拓宽国际朋友圈对学校发展意义非凡。2024年6月24至27日,应北大和白俄罗斯国立大学邀请,浙外代表团赴白俄罗斯参与中白高级别人文交流。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受到白俄罗斯总统接见,作为中国唯一地方高校代表参加中白高水平大学校长论坛并在“中白高校未来合作展望”分论坛上作交流发言。“积极发挥地方高校优势,为高水平大学交流注入活水清流”,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对浙外借助省校合作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定位表示支持和鼓励。受北大邀请,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还作为唯一一所浙江高校代表出席北京论坛,与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巴基斯坦前总理沙希德·哈坎·阿巴西,北大校长龚旗煌等国内外高校代表和社会人士同堂交流,提升了学校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42BAE

2024年11月1日,党委书记宣勇,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受北大校长龚旗煌邀请出席北京论坛(2024)开幕式。

北京论坛与会嘉宾合影

86A1C

2024年6月26日,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受邀参加北京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举办“中白高水平大学校长论坛”,

并在“中白高校未来合作展望”分论坛上作交流发言。

在北大帮助下,学校进一步开拓国际交流渠道,与牛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等3所高水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受惠于此,浙外师生赴牛津大学参加寒假课程证书项目。“这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学术对话之旅、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破壁’之旅,更是一场‘文化破壁’之旅”,师生一致表示这次经历既珍贵又难忘,“牛津的空气总是带着一丝清冷,让人头脑格外清醒,它是一个极易让人一见倾心的地方”。

47A04

2024年6月26日,在中白高校间双边协议签署仪式上,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代表学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了协议。

新时代大国外交中,青年是重要参与者。在北大指导下,学校举办了全国外语外贸类高校教育国际化协作会,倡议发起成立“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共同体”,以浙外行动积极推动国际青年交流。为鼓励浙外学子参与全球治理,2024年12月,学校联合北大、马来亚大学在马来西亚举办“再走丝绸路,同品故乡茶”中马青年共向未来研学营,资助15名经济困难学生赴马来西亚多地探访调研,在实践中探索中外文明交融与互鉴。

4919E

2024年5月17日,学校倡议发起成立“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共同体”。

5BDFB2

2025年1月-2月,浙外师生在牛津大学参加寒假课程证书项目。

54F6E

2024年12月,浙外联合北大开展中马青年文化交流活动。

8B03C

2024年11月,开展浙外-北大中外大学生“探美浙江-TEAS”项目研学营。

学校还建立北大留学生与浙外学生结对交流机制,让更多国际青年了解浙江、走进浙江、介绍浙江,先后组织北大外国师生、白俄罗斯合作院校大学生“知行浙江”,他们满怀憧憬与期盼,在浙江感受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担当中外交流的民间大使。

运河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工作是学校一大特色。为了让运河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渠道,两校谋划创设国际学术组织,联合在澳门发起成立世界运河学会,旨在以“以运河沟通世界”为核心理念,推动全球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包容性发展。目前,学会已完成境外注册,在后续运转中,北大将作为主席团单位,浙外将作为理事长单位,澳门城市大学将作为监事长单位。

通过国际人文平台、国际合作伙伴、国际学术组织、国际青年交流等,北大有效推动浙外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更上水平,也为浙外国际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迈向未来,扬帆共启新航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是务实的合作,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合作”,2024年,时任北大党委书记的郝平这样形容省校合作支持浙外建设。这一战略携手,如同在浙外发展的长河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荡起层层浪花。一年来,在北大的深情厚爱和关心支持下,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顶尖人才引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也为下一步与北大深化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时间坐标镌刻奋斗足迹,梦想征程闪耀如磐初心。与北大合作才刚露峥嵘,未来的路还很长,前景也十分广阔,需要在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和开拓。站在新的起点,浙外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更高的目标,把与北大战略合作作为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着力打造省校合作的样板,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走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千里运河连接了北京和杭州两大古都,也让相距1200多公里的北京大学和浙江外国语学院紧紧联系在一起。燕园学人与浙外师生的深情厚谊,共同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的动人乐曲,两校也将全面携手,共续“未名湖”到“静思湖”的情谊,共同推进合作取得累累硕果。

5A480

北大未名湖、博雅塔,北大宣传部 王天天 摄

6D016

浙外静思湖、博雅阁,浙外全媒体中心 黄圣冬 摄

四月的春风,总是带着些许温暖与期盼。“这一年,是我在浙外七载执教生涯中成长最快、收获最丰的一年。目睹两校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见证浙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内心充满自豪与期待。”英文学院赵歆老师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憧憬,“新的一年里,愿更多浙外师生在北大-浙外共建的平台上获得成长。”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浙外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庆祝省政府与北大合作支持建设浙外一周年,也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浙外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