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本科教育教学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教育初心,担筑梦使命



来源:马院 作者:编辑:郑周璇 姚祥燕时间:2025-07-24

编者按:

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2011年12月成立的社会科学教研部。2017年底,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六个教研室。设有“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浙江省青少年法治素养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究机构。建有三门省级一流课程。学院现有教师28人,其中学校“西溪学者”领军人才1人,“西溪学者”青年人才1人,高级职称占比超过4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85%。

学院聚焦学校特色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党建+1333”工作体系,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学院党总支获评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品牌“星火铸魂”党建共同体入选全省首批高校党建示范群。

聚焦中心工作,做优课程建设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以提升学生获得感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大思政课”,全面促进思政教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强化思想引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作用,将思政课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置专题,实现教学全覆盖。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浙江实践、浙江故事、浙江经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打造思政“金课”,高水平建设浙外特色思政课体系。学院聚焦课程建设,打造“1+3+N”思政课程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课程,推进“中班授课+小班研讨+课堂展示”“红色故事+浙江故事+案例研讨”“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思政教学信息化教学改革,2019年以来,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题在线教学,连续运行13期,选课人数达1.3万余人次,累计101所高校学生选课学习;与浙江日报集团潮新闻合作开展形势政策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先后获省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堂项目2项,有力支撑教学改革创新。打造线上思政课资料库,收集视频、讲义、教案、课件、著作等资料6500余件,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积极探索AI赋能思政课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立项为省一流课程。《“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三进四融”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位教师负责的工作室获批“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

加强内外协同,打造“大思政课”格局。坚持开门办马院,先后与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富阳区常安镇、杭州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活动管理中心、萧山区钱江教育指导中心等多家单位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联合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手拉手”共建,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研讨会。与杭州外国语学校、夏衍中学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基地”。

承办“用好杭州亚运会大课堂,办好学校大思政课”学术研讨会,及时将亚运元素融入思政教学。召开“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研讨会,邀请来自全省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展开深度交流研讨。与萧山钱江、北塘、东片、城东片教育指导中心以及萧山部分高中合作,开展“底色工程”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出版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著作2部。

聚力教师能力,强化教学改革

深化协同创新,凝聚育人合力。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面实施“以提升学生获得感为导向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聚焦“大资源”整合,强化专家引领与协同创新。创新举办“追求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的国家级人才、青年才俊齐聚浙外,共话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依托学院“青马学理”工作坊,与校团委博雅人才学院、富阳区常安镇“红苗”开展“联学、比学、研学、讲学”青年学习会、“博雅领读人·品读经典”、湖畔思政课等系列活动。

聚焦“大团队”建设,学院构建思政课教师“三支团队”协同发展机制。聘任24名专家学者为协同团队成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多位专家学者、基层干部走进课堂,以“理论+实践”双师模式开展教学。通过“青马学理”工作坊与校团委博雅人才学院、常安镇“红苗”开展“手拉手”大思政课联学。

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思政育人理念,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赋能青年成长。

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师实施分层分类帮扶计划。通过构建“理论赋能+实践淬炼”双轮驱动体系,邀请省内外专家围绕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竞赛指导、教研创新、“金课”建设等核心模块,打造思政课教学技能提升系列讲座品牌;搭建“精彩一课”教学展示平台,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集体磨课,开展教学研讨,全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近年来,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形势与政策》本科组一等奖、浙江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比赛特等奖、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第四届“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称号等荣誉。

欧万彬老师(左五)参加“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颁奖典礼,作为大学组唯一一名获奖代表,现场展示思政课。

坚持特色导向,做精实践教学

共建实践基地助力青年学生成长学院先后与“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天目山镇一都村、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杭州青年运动史馆等签约共建10多个思政实践基地,作为学生了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场地,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认知。

坚持实践导向提升育人成效。学院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社会实践,深入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探美浙江”两大品牌实践,通过专项资助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提升育人实效。

近年来,学院在思政教育领域成果丰硕。公开出版学生思政课优秀社会实践论文集《探美浙江》6部,近10支实践团队获评杭州日报暑期社会实践“最佳实践团队”,学生作品在“挑战杯”“乡村振兴大赛”等省级A类学科竞赛中斩获近50项奖项。此外,由学院老师指导的“乡·野”社团,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学院积极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进革命场馆、博物馆,开展沉浸式教学。这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受到《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