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浙外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宣传部 作者:编辑:张志华时间:2025-08-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擘画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引领浙江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素材。8月6日起,四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央视播出。节目分别以“文以立心”“文以载道”“文以兴业”“文以化人”为题,聚焦反映这一历史过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文化理念、宏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情怀。

连日来,我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学习收看,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跟着镜头画面就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文化足迹循迹溯源,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今后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推动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校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谈到,专题片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文化建设的深远谋划与务实实践,揭示了文化作为一种深沉力量如何塑造地域气质、凝聚人心共识、驱动发展变革的内在逻辑。站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刻,我们要结合学校“外语名校”建设,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回答好“文化建设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不断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本特征、开放特征和实践特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文化利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一个人在浙外都有人生出彩与梦想成真的机会;将开放基因融入文化血脉,擦亮国际化底色,建设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紧密围绕“吸引人、调动人、凝聚人、成就人”,营造开放包容的成长氛围、宁静严谨的治学氛围、创新卓越的管理氛围,让学校成为全体师生员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北大的共同推动下,两校联合发起的“世界运河学会”即将成立,这不仅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将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我校学术文化发展,乃至学校整体文化建设。

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阮建苗谈到,观看专题片后深受触动,我深刻认识到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我们要结合学校“十五五”规划谋划,在学科建设中深挖浙江本土资源,努力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厚植文化自信,打造具有浙外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学校“外语名校”建设和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中彰显责任担当。

科研处副处长应洁琼谈到,“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中的一项。近年来,科研处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和研究,成功立项该工程重大项目多项,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国际社会了解浙江文化、研究浙江发展、传播浙江经验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文献基础。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抓手,深化科研内涵建设,通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推动浙江文化创新发展,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西语学院党委书记毕莹谈到,当看到《文以立心》中良渚文化申遗的场景,联想到几位德语教师正在做良渚文化外译工作,我感到无比激动。了解对象国社会文化是师生胜任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之一,但熟知甚至精通本国文化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好声音”国际传播者,这也是西语学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近几年,我们通过党建联建共建等形式,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为师生搭设平台、创设机会、建设通道,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师生更多地了解浙江文化,成为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

中文学院院长马宏程谈到,该片以生动故事和珍贵影像展现了浙江在文化传承创新与对外交流中的探索实践,观后深感使命在肩。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办学,正聚焦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任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双向赋能,努力构建服务“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的中文国际传播体系。接下来,学院将继续依托浙江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学校学科优势,深化中华文化国际表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让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讲得精彩、听得动人、传得久远。

文旅学院学术院长、浙江文艺发展智库专家吴重生谈到,浙江大地的实践画卷,充分证明文化不仅是根脉,更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学术院长,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育人、研究与服务中笃行不怠,把浙江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培养文旅新税;围绕文旅深度融合、数字赋能文化创新等前沿课题,破解实践瓶颈;推动学院智力资源下沉,助力浙江文化优势转化为振兴动能;推动以“世界运河学会”为平台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晨谈到,作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阵地,必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人才培养,将文化建设与时代担当内化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赓续中华美育精神,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一是聚焦构建“人文素养+技艺创新+产业应用”综合型课程体系,培养卓越艺术新锐;二是依托浙江丰厚的非遗资源和学校国际化特色,在东西方艺术交融中锻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深化校地企协同,共建创意实践平台,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人才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浩谈到,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受触动,也引发诸多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领悟真理伟力,增强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的引领作用,也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思政课要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浙江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俄语系党支部书记劳灵珊谈到,我将进一步发挥支部的样板示范作用,深入探索“党建+文化传播”品牌建设,通过“师生共学、中外互鉴”机制,推动党员发挥专业优势,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国际传播实效,在跨文化沟通中践行文化自信。作为教师,我将以浙江实践为蓝本,通过开设“浙江文化外译”“理解当代浙江”等特色课程,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浙江经验,真正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人才培养硬功夫,为服务新型国际关系贡献智慧力量。

校优秀共产党员,余杭区人大代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体育部教师崔文娟谈到,我深知武术文化作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意义非凡。专题片给了我很好的教学启示,我要将中华武术文化精髓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和学生们一起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区人大代表,我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履职,将目光投向社区与基层,努力搭建武术文化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让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染更多人,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校学生会学习部负责人、学生党员,23级小学教育专业陈舒洁谈到,专题片用一系列珍贵的历史镜头诠释了文化赋能发展的强大动力,看了以后深感重任在肩。作为青年党员和团学干部,我们要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日常,团结引导身边同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也要立足实践,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逻辑原点,在中外人文交流、国际志愿服务中展现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