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传承历史火炬,追逐榜样之光



张环宙为2025级新生讲授思政课

来源:学工部、学生处 作者:杜光编辑:姚祥燕、郑周璇时间:2025-11-07

11月6日,校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以“传承历史火炬,追逐榜样之光——以校训精神书写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为题,为全体2025级新生深刻而生动地讲授了一堂关于“知-信-行”的思政课。2678名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在主会场与分会场聆听授课。

张环宙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出发,以“如何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涯”和“毕业时想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两个问题引入,将浙外比喻为一本书,从读“厚”浙外来知晓历史、读“薄”浙外来建立信念、以浙外校训来指引未来实践三个方面,为新生阐释在人工智能加速重塑世界的时代,如何以校训精神为指引,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47BCA

认知校史,以浙外历史鉴往知来。张环宙回顾了学校70年的发展脉络,以“老校、新手、小个子”的生动比喻,勾勒出浙外的发展历程。她指出,一代代浙外人始终凭借自强不息的坚韧,抓住时代机遇,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学校正携手北京大学,迈向建设“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的新征程。她勉励新生从校史中汲取力量,深刻领悟“小个子也要爆发大能量”的拼搏精神。

内化精神,以浙外气质涵育品格。她将浙外的精神特质凝练为四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坚韧,如紫苏般在任何环境中扎根生长、绽放芳华;二是与时俱进的敏锐,主动对接时代脉搏,不落伍、不掉队;三是勇于革新的魄力,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勇于打破“舒适区”,敢于触碰“陌生”的知识;四是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浙外埋下“向世界敞开大门”的种子,多元发展、全面发展,激发无限可能。她勉励新生把浙外的精神特质变成自己的“成长导航”,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初心、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由知到行,以校训精神践行使命。张环宙重点阐释了校训“明德弘毅、博雅通达”作为行动指南的深刻内涵。她指出,“明德”是在求真向善中砥砺道德品行,要画好“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家乡地图”三幅地图,在“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的引领下,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发展“大我”,同时,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成长的力量;“弘毅”是在坚韧不拔中攻克未知难题,面对大学阶段在学习方式、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在挑战与磨砺中锤炼毅力;“博雅”是在多元文化中增长广博学识,不仅要掌握语言与专业技能,更要发挥外语院校多元文化的优势,融通中外,培养全球视野和跨界思维,提升在“数智浪潮”下AI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通达”是在知行合一中服务发展大局,她以亚运会期间浙外“小青荷”志愿者用专业能力促进国际交流的生动事迹为例,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杭州“赛会之城”建设、国家发展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实践中实现价值、担当使命。

40ED3

536B7

321FC

“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有更多机会在浙外实现逐梦北大呢?”“学校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辨识度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研究生应该如何开展区域国别学的学习研究”……互动环节,张书记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并一一给予细致解答。她阐述了“浙外学子逐梦北大”应包含的三重跨越的征途、列举了跨学科融合的路径范例、解析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色,鼓励同学们从大一开始就做好生涯规划,主动拥抱学校优质资源,在专业学习中锤炼本领,在实践探索中增长才干,从“可爱的小萌新、小紫苏”,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中坚力量,真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磅礴的青春动能。

这堂立意高远、内容翔实、情感真挚的思政课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作为“浙外人”的使命与荣光,对“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的校训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67A30

64515

25级学科教学(小学教育方向)研究生吴昕洋表示,要将“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的校训精神融入培育未来幼苗的实践中,在基础教育一线践行“知行合一”,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25级翻译专业的袁斯咏动情地说,浙外把七十年的光递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小紫苏”也要把“苔花”的韧劲开成能照亮一方的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愈发坚定绵长。

25级日语专业的夏雨汐立志做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语言学习中锤炼“弘毅”品格,在文化研习中拓展“博雅”视野。

25级意大利语专业的张楚晗则深刻体会到,学习意大利语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也是搭建中意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担当。

25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俞奕如说,我们既要在文化沃土上锤炼人文素养,更要将“立德树人”的初心融入师范底色,成长为能以文载道、以教铸魂的青年教育者。

2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唐孝杰说,我们既要夯实专业根基,更要筑牢思想基石,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一个“精语言、通国别、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5级科学教育(师范)专业的毛媛媛说,我们要秉承校训,让成长回归蓬勃的模样,融合双语技能,在“学生”到“教师”的蜕变之路上坚定向前。

2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武玥彤说,自己将自觉融入学校“五二”人才培养模式,在数智时代成长成为π型人才。

25级艺术与科技专业的董陈程说,作为艺术专业学生,要用画笔、音符传递正能量,让艺术成为连接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通用语言”。

摄影:赵振宇、王倩、林伊婷、牟芩昆、赵柯、周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