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浙外故事】门外汉?外行人?看她们如何夺金圆梦



“农信杯”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一等奖团队专访

来源:宣传部 作者:梅煜沁、张文玉编辑:李娟时间:2019-11-28

编者按:钱塘清嘉,和山苍苍。在葱郁山色的环抱中,在潋滟湖光的掩映下,宁静优雅的浙外校园跃动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们春风化雨,播种桃李芬芳;他们求知若渴,徜徉知识海洋;他们搏击奋进步履匆匆,他们潜心钻研枕经籍书;他们三尺讲台孕育智慧,他们广阔天地书写华章...... 这里是读书治学的净土,这里是逐梦奋进的热土。 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浙外人意气风发描绘多彩画卷,谱写动人篇章,迈向灿烂明天。

学校推出“浙外故事”系列报道, 展现浙外在“三地”建设进程中一段段精彩的剪影,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讲述浙外人自己的故事,传播浙外声音,凝聚奋进力量。

学校一直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意大赛、创业等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积聚青春搏击的能量,厚实青春奋斗的底色。


“一等奖,……浙江外国语学院……”当结果公布时,她们不敢相信、反复确认,“是我们吗?是我们吗?”

“是的是的,一等奖!太棒啦!我们做到了!”她们高兴地欢呼,又蹦又跳。

她们,就是来自教育学院2017级小语2班的祝佳琪、俞晴、胡静、陈慧和电商学院、科技学院2017级科教1班的李旭艳。她们的参赛项目《“张家渡菜刀”基于品牌故事的传播与运营模式探索》,荣获“农信杯”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一等奖,展现出浙外学子勇于追梦、敢于圆梦、勤于逐梦的青春风采。

“有付出才有收获!当然,获奖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老师的指导以及队员们的付出”,队长祝佳琪感慨道。

 


不忘初心,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获奖,并非偶然,既有学校、师生的重视、平时的积累,也是学校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教务处处长毛振华谈到:“学校一直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意大赛、创业等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两美”浙江建设输送‘生力军’,注入‘新血液’,贡献‘浙外力量’。”

此次获奖项目,源于指导老师陈锋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上的一次课程作业。他表示,初衷是想通过将思政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意,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尽己所能回馈社会,促进乡村建设和发展,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就是这样一只在课堂中孕育出来的团队,在马院陈锋、教育学院吴正阳、艺术学院邱涛等老师的指导下,经管学院朱光良、张跃西等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省赛。“其实,我们当时也很纠结要不要报名,主要是没什么把握,因为校赛时我们只获得了三等奖”,回忆起报名参赛时的情景,祝佳琪还记得当时有过犹豫。“朱老师说,希望大家都能参加这个比赛!”这句话让她印象深刻。

到底是参赛?还是不参赛?参赛,意味着要拼搏、面临更大的挑战、要在群英荟萃的比赛中角逐;不参赛,意味着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那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自掏腰包报名参赛呢?队员陈慧坦言道:“因为我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天然地对这种乡村振兴类型的科技创新比赛很感兴趣,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乡村发展得更好;同时,也想在大学期间多尝试参加不同类型的比赛,通过比赛增长知识,发现不足,锻炼能力。”是的,队员胡静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主要是希望能在比赛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没有过多地想结果会是什么,只是觉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

 

(图为颁奖现场祝佳琪(左二)代表团队领奖 )


迎难而上,努力让梦想开花

成功,岂是一蹴而就的?深夜,安静的寝室里,唯有电脑屏幕散着些微的光,键盘的敲击声与深眠的呼吸声交替,祝佳琪瞄了一眼屏幕右下角,已经00:30了,她喝了口咖啡,揉了揉眼,挺直腰杆,继续对项目书进行不知道第多少次的修改。而这,仅是比赛前无数夜晚中的一个剪影。

谈及比赛的准备过程,可谓是不断挑战自我,全力以赴。“平时大家的学业本就很紧张,准备比赛用上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而且此次比赛还要用到许多专业外的知识,可以说是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写材料,时常到深夜,微信群还在叮叮咚咚地响个不停,那是大家在讨论如何修改方案。” 指导老师陈锋回忆道,“从得到通知到答辩的时间非常短,她们也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团队很多同学凌晨的时候都还在给我发消息讨论方案内容”。

更让她们头疼的是专业方面的问题。“比赛的内容和所学专业吻合度不是很高,很多内容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队员俞晴坦言,因为此次比赛还有涉及市场营销、品牌设计和绘图制作方面的内容,比如宣传册、商标LOGO和包装盒等美工设计,不会怎么办?学!为了使项目尽善尽美,她熬夜学习PS,查阅大量资料来储备自己的知识库。

“从一个完全不会的门外汉,然后实地调研、网上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最后看她们的项目成果,你会感觉非常专业,无法想象这是几个小教专业的学生完成的。”指导老师吴正阳、邱涛等都赞许道。“她们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了立体多维的品牌推广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比较独特的研究案例”。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只要你敢拼敢闯。虽然时间紧张,虽然专业陌生,但她们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努力让梦想开了花。

 

(图为实地调研、张家渡菜刀制作所需工具)

 

以赛促学,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写项目申报书、写项目成果、实地调研,到参加校赛、省赛、复赛、答辩、夺金,一路走来,有过挫折、犹豫、迷茫,但更多的是坚持、是奋斗、是信念。“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学校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引导我们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发奋学习,积极进取,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正是这份初心成就了团队的佳绩。

“如果有机会能够帮助到某一个村、某一部分人,这就是我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是体现我们浙外学子精神的一个渠道。”陈锋老师的话同学们也记在了心里。。

“此次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融合了政府、高校、地方村落、大学生几股有生力量,共同去解决乡村的实际问题,最终的项目成果有可能真的落地实施。”吴正阳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

 

(图为选手们和参赛作品展示展板合影)

 

“我在此次比赛中收获了友谊。很幸运认识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增长了才干,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队员李旭艳告诉记者。

聊到收获,祝佳琪笑道:“我通过这次比赛读了很多文献,思想方面也有提升,作为领队在处理团队合作问题时更加周全。”不仅如此,陈慧说,她们的写作能力在撰写文案的过程中也有较大提升。

胡静满怀憧憬,“我们坐在一起谈着对未来的想法,相约要共同参加更多的比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载誉归来,队员们激动欢喜之余,更多的是感恩和思考。感恩学校和老师们的鼎力支持,希望把这种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奋斗品质以及家国情怀继续传递下去,期望有更多的浙外学子砥砺奋进,勇往直前,积聚青春搏击的能量,厚实青春奋斗的底色。

 

记者:梅煜沁、张文玉(中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娟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采访时间: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