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阿经贸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隆重召开。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宣勇、省教育厅副厅长陈根芳、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分别向大会致辞。副校长张环宙主持开幕式。会议由学校主办,校阿拉伯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30余名专家、学者、外交官参加了大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与未来倾诚交流,共商学术。

宣勇向与会各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就我校的发展历程、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情况作了介绍。他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正在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希望阿拉伯研究中心能够紧紧抓住这个良机,虚心向各位专家请教,积极探索学术与学科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会议围绕“社会动荡下的阿拉伯经济发展状况”“阿拉伯国家经济转型的尝试”“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经济”以及“中阿经济合作的成就与前景展望”四个议题进行研讨。会上,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中国前驻埃及和沙特大使吴思科就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互利互惠合作的前景发表了演讲。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就“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阿拉伯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发表了看法。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重点分析了中东变局以来中东旧格局的崩溃以及构建新格局所面临的困境。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做了“中阿经济合作的成就与前景展望”的主旨演讲。中国前驻黎巴嫩、伊朗大使刘振堂关于如何充分发挥中阿各自优势、实现双方经贸互利共赢进行了深入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阿经贸合作进程中宗教极端主义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埃及学者、智慧宫文化传媒总经理艾哈迈德•赛义德围绕中阿经贸合作中的文化交流问题发表观点。叙利亚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中东非洲研究中心研究院博士肖克则就“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阿拓展经贸投资领域的话题做了深入解读。此外,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会议相关议题做了精彩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中阿合作前景广阔。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果不仅对拓展和深化区域与国别研究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和重要举措。
摄影:张佩丽、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