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办学思想大讨论•学习贯彻落实党委书记宣勇讲话精神(三)



来源:英文学院、东语学院 作者:编辑:樊朝刚时间:2016-10-14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为学习贯彻落实校党委书记宣勇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英文学院通过多层面、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化特色办学。
  一、建设学科,创新模式
  构建鲜明的专业特色。继续保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特色优势,努力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群。目前学院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两个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学术基础,科研整体实力较强。结合学院学科建设现状,借鉴外校的经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语言理论研究方向、翻译研究方向。力争1个学科申请到硕士学位点(包括MIT专业硕士),力争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成为省级一流A类学科,力争英语专业再次成为省级优势专业。同时,鼓励交叉学科发展,特别是心理认知和信息计算(包括语料库)方面,代表了最新语言学研究方向。结合我校优势,鼓励发展教学方向的应用语言方向,建立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全方位指导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方面大力拓展实用性的口译研究,争取将口译研究建成为我院的品牌。最终,形成以语言学和翻译学科为核心,兼顾文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成立具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为适应目前激烈的竞争局面,采取集中力量办学和搞科研的方法,成立专门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力争突破目前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局限,采用交叉方式组团,如学生思辨能力团队、文化课程团队、口译课程团队等。科研团队可以结合学术方向组建,如理论语言学团队、语言认知团队、计算语言学团队、中小学教学研究团队,每支团队3-6人。
  推动现有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拓宽合作领域,提高交流层次。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加强教学与科研合作。一方面鼓励学生出国交流及申请国外硕士甚至博士项目;另一方面也鼓励教师申请国内外博士后项目及各类国外合作基金,联合开展前沿性科研项目研究,广积人脉,拓展国际视野,走向国际。
  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高质量国际性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影响力。邀请国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参会并来我院教学和研究,指导我院的学术和学科工作。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商务英语系实施“企业进课堂”和“课堂进企业”,结合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需求,邀请杭州创梦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课堂开设跨境电商实际操作课程,并组织学生多次赴义乌商贸城考察、调研、学习。英语师范也正在筹划“中小学进课堂”和“课堂进中小学”的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精心研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以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培养重点。
  加强留学生教育。大力招收留学生,修改留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打造国际化课堂,协同相关学院、部门共同进行留学生教学设计,使国际留学生学有所获,也促使普通学生跨文化交流。
  二、优化结构,引进人才
  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制定并出台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学科规划、硕士点申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从国内外吸引大师级人物到校兼职,指导和参与学科建设;设立专项基金,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科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形成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拓展师资队伍,引进具有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口译背景的博士人才,适当引进新闻学、传播学和法律背景的博士作为交叉学科的师资储备,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年轻化。原有的师资队伍进行不断优化,建设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能适应和满足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将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加强人才储备,不断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尽快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博士、副教授及以上的人员为主体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
  加强各学科尤其是小语种师资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学心得与学术研究交流,定期开展学科内部与跨学科讲座,不定期开展各类形式的研讨会和学术沙龙,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问题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各学科之间开展合作,凸显学科优势特色,打开国际视野。
  三、培育特色,文化育人
  坚持以“专业化、国际化、德雅化、精英化”文化纲领为统领,营造富有专业特色、创新意识、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英文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独特文化气质。以各种载体为抓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实现多元、高雅、现代的校园文化。
  “一个品牌”——英语文化节。已有16年历史,一直致力于打造“提高专业技能,推动学术研究,传播国际文化”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继续办好该活动,促进学风、开阔视野。
  “两个平台”——“本科生导师制”和“和山共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明德弘毅、博雅通达”之校训,发挥教师引领和朋辈互助作用,回归教育本质,营造“教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的浓厚氛围。
  “三驾马车”——英语演讲队、西塞罗口译俱乐部、商务英语协同创新团队。以专业促发展,搭建实践实习应用平台,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继续做好国际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
  “四个卓越人才团队”——国际礼仪中心、考研拼搏团、创业青年工作室、精英领袖营。继续重视学生德育,加强文明修身,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加强创业教育,培养特色鲜明的学生文化标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促使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力争使学生能进入世界一流的企业公司或国际行业组织就业。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本学期初,东语学院围绕党委书记宣勇在暑期中层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在学院内开展多个层面的学习宣传,查摆自身短板,根据学校规划和学院实际制定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国际化特色办学。
  一、统一思想,凝聚国际化特色建设共识
  学院班子成员分别在开学前和学期初,通过学院中层干部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学院教职工全体大会等多个层面,及时传达暑期读书会会议主题和精神,就学校办学定位的意义理解和内涵挖掘、国际化特色必须进入教职工血液等达成统一认识。同时,动员全院教职工,尤其系室等相关负责人,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明确发展使命,将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和教育品质提升作为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二、查摆问题,全面审视学院发展薄弱点
  学院成立两年多以来,在全院教职工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通过日常排检、加强讨论、制度完善等措施,学院各项工作不断完善与规范。但由于时间短、积累少,与其他老学院相比在高层次人才梯队完善、教学科研等高层次成果等方面较为单薄,与其他外语院校专业相比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和模式仍显不够。
  学院班子及系室负责人认真讨论,结合工作实际和暑期专业调研情况,对学院相关工作薄弱点进行深入分析,就问题症结和对症改进措施进行细致讨论。
  三、对接学校规划,制定学院工作发展目标
  (一)丰富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内涵
围绕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际化和市场需求,现有3个专业初步建立并不断充实各自复合特色化方向,不断探索“语种+英语”的培养模式。以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校外(海外)实践教学为抓手,不断加强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进一步尝试多元化育人联合主体。
  以优化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教师,尝试思考和探索教学团队中非在编教师如外教、特聘教授的构成比例和稳定性。
  (二)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积极开拓社会服务与创业工作
  结合2016年高考科目改革中日语纳入外语科目,尝试积极与地方学校走访洽谈,开展合作培养服务。
  (三)搭建平台,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水平
  结合专业集团优势,积极申报、筹建研究所,以项目带动青年教师科研的形式,培养学术气氛,整合科研力量。认真筹划、启动国际会议工作规划,积极宣传校院特色,尽快形成为有浙外特色和外语特色的科研队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努力把3个专业建成有特色、专业性较强的国内受欢迎的外语专业。
  (四)主动搭建,积极加强国际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层次
  在国际合作方面,计划未来5年内每个专业实现突破,分别建立1-2所高层次的海外合作院校。尝试与校内部门合作,积极开拓交换生项目,达成与海外高层次院校之间的留学生互派。目前,阿语与黎巴嫩大学、日语与日本杏林大学分别建立合作意向,各专业积极寻求海外实习项目中。文化建设方面,以专业为基础,大力培育四物乐等专业相关文化社团,积极打造东语特色和特色文化周。加强学院公共区域整体氛围营造。
  (五)发挥职能、注重关怀,加强党建与干部队伍建设
  以学院党建活动和教工党支部、师生联合党支部为触端,积极吸引青年教工入党,加强教工党员发展、培养工作。进一步发挥好系主任在学院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加强系主任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