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耐住寂寞才能赢



人民日报浙江分社社长王慧敏教授做客德雅讲堂

来源:宣传部 作者:编辑:毕莹时间:2016-05-17

  “艳阳初露头,沿湖信步游,心怀苍生方觉湖山秀;灵峰寒梅香,孤山茶花稠,晨昏伏案无视嬗节候;奔走城乡间,满脚沾泥土,叩问鱼樵民瘼尽吃透……残阳已夕照,晨诵夜句读,扪心自问功夫可下够?仰止司马迁,秉笔重操守,不改初衷至今心依旧!”
  5月12日,夜幕下的博文堂二楼报告厅里济济一堂。人民日报浙江分社社长王慧敏教授做客德雅讲堂第十六讲,作题为“耐住寂寞才能赢”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骆伯巍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前,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聘任仪式。骆伯巍代表学校向王慧敏颁发了聘任证书,聘任其为我校客座教授。王慧敏表示,非常愿意为浙外学子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告厅里,同学们个个都竖着耳朵认真地听着,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有趣而又有意义的细节。


  王慧敏娓娓道来,从自己中学时代就已经确立的“记者梦”讲起。他说,人生守住信念才有成。80年代初考入兰州大学时没能如愿以偿地被录取到新闻专业,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志向,通过自学函授课程和申请转专业,在大四毕业时,王慧敏以全班总分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新闻专业的全部课程。
  在人民日报经济部时,为了争取时间多写稿子,他就睡在办公室里,写累了就躺一会,醒来接着写,而且这样一住就是六七年。为了写好评论,他每天晚饭后就到图书馆翻阅报纸,专门看言论,看到好的就抄下来。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抄到创刊号,3年多的时间,抄写的笔记本装满了3个“奇强洗衣粉”纸箱。或许正是这份积淀,为王慧敏成为第一个在《人民日报》上开设个人专栏的记者奠定了基础。王慧敏的工作量曾年年是人民日报社里的第一,作为分社社长他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其他社长二十年多的工作量。
  经历风雨才有晴。王慧敏向同学们举了身边年轻人在工作中遇到困扰的例子。他说,嫉妒往往发生在差不多同一个档次的人之间。只要你业务脱颖而出了,身边的蜚短流长自然就会消退。你可以嫉妒周围的张三、李四,有谁嫉妒过爱因斯坦、鲁迅?!路边一块小石子,可能很多路人都会踢上一脚,而面对着大山大家都只有仰视的份了。所以,与其和人无谓“缠斗”,不如踏踏实实学本事,扎扎实实壮大自己。
  王慧敏告诫年轻人要学会“吃苦、吃亏、感恩、求全”。人生谁都想要走得顺利,但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并非总是朗朗丽日,如果你只懂得在晴空下生活,那么碰到雨雪天就难走下去,万千事实告诉我们,太顺未必是件好事,一味逃避磨难,并不可取。
  要做出职业的尊严与豪迈。王慧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你坚持真理,历史会还你一个公道。有了这种风骨之后,做人也会很坦荡。王慧敏说,你跪着看人的时候,人家都比你高,但是你站着看人的时候,大家都和你一样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使命。想要维护职业的尊严与豪迈,一要自己能够坚持真理,多为国家民族大义考虑,少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考虑;二要使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赢得话语权。
  王慧敏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在学习的时候要有紧迫感。尤其是文科生,要有坚持背书的习惯,知识只有背会了才是自己的。他介绍说,直到现在自己还在坚持每天背一个半小时的书。他还要求单位里新入职的年轻人用四年七个月的时间背会“十四个一百篇”,这是他亲自编写的教材,其中包括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评论、消息、通讯等整个新闻行业的十八般武艺。
  王慧敏勉励青年学子,“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不少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时常被潮流所裹挟,看别人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一辈子几乎所有热闹都要掺乎,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过,可是到了暮年你会发现:这辈子其实一事无成!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其实,人贡献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也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报告会后,王慧敏还与现场的同学们就文学创作、如何定义成功、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互动。
  骆伯巍在总结时指出,王慧敏社长把他为人为文的大道理都揉进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既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又要站在田埂上找感觉”。王慧敏的报告饱含着他对国家对百姓对生活深深的爱,充满正能量,引人入胜,意味无穷,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王社长所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日后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耐住寂寞,赢得精彩人生。

摄影:张佩丽 厉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