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法治与中华民族



何勤华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浙外分讲堂第十讲

来源:宣传部 作者:编辑:毕莹时间:2015-04-07

  4月2日,我校文三校区小礼堂内座无虚席,2015年浙江人文大讲堂首讲在我校开讲。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浙江外国语学院分讲堂第10讲暨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报告会,作了“法治与中华民族”的报告。校党委、各党总支(直支)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各学院学生代表和社会人士参加了报告会。校长洪岗主持报告会。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姚成荣亲切会见了何勤华校长,并就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等问题做交流讨论。


  报告会上,何勤华从重视法治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代法家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正统的制度中法治的地位、近代以来西方法治传统对中华民族的冲击和同化、法治是对新中国建设发展60多年的反思与总结、法治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回应、法治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法治文明的发扬光大、四中全会亮点解读等八个方面对法治与中华民族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与在早期社会中就已经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和人类生活秩序的“法”的观念密不可分。以商鞅、韩非子为典型代表的法家理论学派与儒家、墨家、道家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中最具智慧的政治精英,法家的法治理论虽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论,促使中华民族走向统一,也成为古代中国历任改革者的智慧来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秉持着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法和法学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何勤华指出,法治是对新中国建设发展60多年的反思与总结。同时,法治也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回应。法治反映了当下中国的6个需要:是肃清法律虚无主义的需要,是整合各方面法治资源的需要,是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需要,是改革的需要,是处理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随后,何勤华从对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西方法学思想大家理论体系的梳理而得出,法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法律文明的发扬光大。最后,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的制度、完善立法体制、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司法公正等十个方面对四中全会的亮点进行了解读。
  报告会后,何勤华校长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围绕大学自治权,法治是中华民族的长久信仰,律师职业的社会附加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摄影:张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