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二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聘任(“省聘”)和第三轮校内岗位设置与聘任(“校聘”)历时3个多月,分校级岗位聘任和学院、部门级岗位聘任两个阶段进行,全校共有610名教职员工聘任在相应岗位上。
本次聘任工作在强化岗位意识、加强政策导向、促进合理流动、提高用人绩效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
“省聘”与“校聘”相结合,在内容和导向上各有侧重。
“省聘”和“校聘”聘任在内容和结果上各有侧重。“省聘”结果与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挂钩,在聘任过程中主要考察任现职以来的业绩,注重历史贡献和任职年资,其聘任结果相对稳定。“校聘”结果更多地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注重考察业绩,关注标志性成果。最后,本轮聘任产生“省聘”专业技术三级5人,专业技术四级66人,专业技术五至七级(副高级)142人;“校聘”专业技术校一级岗34人。
建立了业绩导向、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前几轮聘任工作基础上,本轮聘任更加强调了聘期考核,进一步明确了三年聘期期满后的考核条件。通过竞聘,“校聘”中的校级专业技术岗位晋级13人,岗级下降18人;院级专业技术岗位晋级76人,岗级下降12人。本轮“校聘”的聘任结果体现了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继续推进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岗位导向作用。
本轮聘任对属于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学科研岗再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性等三种类型,共有157人聘在教学科研并重型,64人聘在教学为主型,1人聘在科研为主型。
首次开展双向选择全员聘任,鼓励合理流动。
本轮聘任,学校共提供了33个单位共计167个岗位(其中专技岗71个,管理岗77个,工勤岗19个),涵盖了所有党政管理部门、群众团体和直属单位的非领导干部岗位及部分二级学院的非领导干部管理岗位。经过两个阶段的双向选择,全校有160人确定或重新调动了岗位。此次校内双向选择全员聘任工作在学校历史上尚属首次,是对新型岗位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