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实践育人 把课堂搬进世界互联网大会



来源:宣传部、团委 作者:编辑:贺秀蓉时间:2014-11-28

    古朴典雅的乌镇,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身着统一服装,讲着各种流利的外语;他们有最温馨甜美的笑容,和满腔执着的热忱。他们团结、协作,以24小时备战的状态,坚守在乌镇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踏实、奋进,将课堂搬进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现场,在实践中演练成长;他们用博雅的气质征服感染着到场的每一位国际友人,讲述一场有关青春成长的故事。他们,就是浙江外国语学院服务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的111名志愿者。在为期三天的会议里,他们热情迎接、服务并送走了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让每一位国际友人都记取了温馨愉悦的中国之旅。

    志愿者:重责任、守诚信、讲礼仪,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11月16日凌晨,浙外文三校区和小和山校区门口,志愿者们怀着期待与兴奋的心情,整装待发。他们将奔赴乌镇,去参加一堂讲求奉献、成长成才的实践之课。
    “明天见到大咖,无论内心如何风起云涌,心潮澎湃,外表也一定要平静如水。”这是志愿者徐填锟出发前夜写在微博上的一句话。一群有梦想追求的浙外学子,在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个平台,有很多机会可以近距离接触名人。但他们严守纪律,把对名人的榜样追逐外化在行动中,认真仔细地投入到每一个服务的细节。导路、站立守护;迎接问候、接受咨询;问题协调、困难帮助……志愿者的工作远非想像中的那般丰富多彩,很多时候就是站一整天,嘴里不断重复“欢迎您”“请慢走”等简单的词语。尽管这样,他们毫无怨言,不管服务时间多长,总是全身心地投入,面带微笑,主动问候。“累,但是很充实。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酒店组组长夏丽说,“我们相互帮助,一起演练,克服所有困难,收获了队员之间的友谊,真正体会到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浙外精神。”
    “时刻准备着”是志愿服务队员们的又一标签。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即便是辛苦地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志愿者们也不忘充电,温习会议资料,讨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一新生范馨尹在拿到志愿者工作手册时,一遍遍翻阅,认真熟记每一个流程和注意事项,用笔仔细圈出其中的重要信息。引导俄国塔斯社记者乘坐观光车、告知日本嘉宾日程安排、提醒外宾进出门禁别忘刷卡,范馨尹都能用英语应对自如。她说,“很珍惜与外宾的每一次交流,那是自己英文学习最好的实践。这样的经历给了志愿者一个接触学习的机会,也开拓了我们的国际视野。”
    优质服务背后的收获,与会前的精心准备和同学们对志愿工作的热情是分不开的。为了早点熟悉场地,领队吴宗笋、陈超老师带着志愿者培训、到现场踩点,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走在乌镇的青石板上,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相关资讯。作为志愿者,大家也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殊荣:为了争取到机会,英文学院的殷博文在第一轮选拔落选后,回去再次准备,积极充电,在复试教室门外守候两个小时,用真诚和能力说服了评委,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同为志愿者的易雪,服务期间抱病坚持,六七个小时站下来,仍坚持留给参会人员一个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大四的毕业生,放弃一次应聘的机会,从实习的单位回来,同低年级的同学共同奋斗在服务一线……
    三天的服务里,志愿者们承受着身体的劳累,但更多地收获了欢乐与知识。欧亚学院的杨安强在日志中写道:“志愿工作带给我很大的成长:会前的培训我学习了酒店服务与礼仪等知识;大会的召开让我见识到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文的交流又让我巩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能力;更难忘和感动的,是在服务中建立的深厚友谊。”

    社会影响:外语水平好、综合素质强,能吃苦、善沟通的浙外人才
   
三天的时间里,我校志愿者服务世界互联网大会,坚韧、执着;热情、踏实,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向世界展示着 “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的浙外精神,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媒体的高度赞誉。
    服务现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亲临指导;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亲切与志愿者交谈;省委宣传部和团省委的领导也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我校志愿者工作。《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浙江经视》、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志愿者服务进行了报道,宣传我校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语言功底扎实、外文表达流利的优质服务形象。
    对志愿服务最为赞赏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接受过服务的外国嘉宾。志愿者夏丽有一个她和丹麦爷爷的故事:她不厌其烦地为一位白发苍苍的丹麦嘉宾协调换房、解决WiFi连接,这让丹麦嘉宾非常感动。老人连声道谢,竖起大拇指说,她的帮助使他相信中国是一个文明且充满人情味的开放国度。一位孟加拉的嘉宾因为无障碍的英语交流,将志愿者朱婧当成了朋友,当知道志愿者是浙外的学生时,忍不住连声称好,还说应该早点认识;欧亚学院的杨瑜用温暖的微笑让国外嘉宾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位外宾握着他的手,向他表示内心的感谢和敬意;志愿者王一铭大胆地用接近意大利语的西班牙语同外宾交流,为其服务,得到外宾的大力赞赏……
    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储君捷说,“外宾的反馈中对浙外志愿者的评价非常好,服务中,同学们坚守岗位、吃苦耐劳,外语沟通能力很强。”

    学校: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培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浙外人
   
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者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学院的大力支持。校党委书记姚成荣多次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并做出指示;校党委副书记赵伐针对志愿者工作提出要求,并亲临出征仪式现场;副院长曹仁清也时时关心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宣传浙外形象,校党委宣传部在获悉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乌镇召开的第一时间与省委宣传部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谋求服务合作的空间。校团委在团队选拔、培训组织、踩点演练和服务活动的开展中全方位组织协调,选派专人负责,并全程跟踪指导,确保志愿者工作的圆满完成。各二级学院认真组织宣传发动,输送人才,在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全力配合。
    十月,学校着手组建志愿者团队,经过学院初选、学校面试、团省委复试、政治审查等严格的选拔过程,从全校招募了111名志愿者在大会期间开展同声翻译、贵宾接待、报到引导、新闻翻译等志愿服务。这支团队,涵盖了本次大会所需要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世界官方语言的各专业学生。
    在浙外,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重责任、守诚信、讲礼仪的人才,近年来,学校狠抓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深入观察社会、认真思考现实的机会和平台。建设实践基地、打造国际志愿者服务品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建英语语言服务联盟……在这样的模式中,培养了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浙外人,他们能吃苦、善沟通,口语好、能力强。这些,也正是我校能在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中占据三分之一强的关键原因所在。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志愿服务虽然结束,我校学生一路前行的执着和拼搏精神还将继续。他们付诸于努力之后的,是收获的知识与友谊;脚踏实地的耕耘背后,是对诚信、责任、礼仪浙外人的最好诠释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