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第9次专题学习会

来源:宣传部 作者:编辑:樊朝刚时间:2014-12-25

    12月22日下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9次专题学习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出席学习会。校党委书记姚成荣主持学习会。
    姚成荣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立意高远,指出教育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着重关注了师德建设问题,对好老师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
    姚成荣认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都属于师德的范畴,寓意很深刻,内涵很丰富,针对性也很强。《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要论述的根本着力点和落脚点。
    姚成荣指出,我校要把培育高尚师德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一要认识到位。教育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要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着力于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三要明确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创新师德建设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教师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新机制。
    校长洪岗作了中心发言。洪岗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意义重大,肯定了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好教师提出了师德等的明确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洪岗严谨地阐释了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他认为,从教师个体来讲,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身份的获得,其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主要涉及教师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专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学习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自我规划的能力。实践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学徒模式、应用科学模式和反思模式,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工作坊、自我监督、教师支持小组、撰写教学日志、同伴观察和教学档案等。
    洪岗指出,学校师资结构呈现不平衡现象,传统学科师资相对合理,外语专业教师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学校要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专业分布有些散、不够集中,要形成团队、协同推进。另外,教师主动提高业务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团队意识形成不够。
    副校长赵庆荣强调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认为,我校和其他高校一样都存在高素质教师结构性短缺,优秀人才引进不易,留才不易等多重压力。学校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高素质的教师。改制更名后,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历、海外经历、职称、学缘结构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呈现跃迁式递进发展,但是师资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赵庆荣还详细介绍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出要形成促进更多教师成为“好老师”的制度机制。
    副校长曹仁清认为,强化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要统一思想认识,落实人才优先发展地位。人才、平台、成果是大学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处于基础性地位,最核心、最关键;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重点建立健全师德释放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端正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要把握好目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趋势。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海外留学背景教师的比例大幅提高。
    曹仁清指出,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各高校都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在平台的搭建、制度的创新、政策的保障等方面为汇聚人才资源提供重要支撑,呈现出瞄准领军人才;培养青年英才;汇聚国际化人才;组建优秀团队;重视制度创新等共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