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弘扬校训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行今年的第6次集中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各党总支书记和部分直属党支部书记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姚成荣主持会议并作中心发言。
姚成荣在讲话时首先指出校训的作用在于大学师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的涵养。“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作为我校的校训,是在去年9月份学校改制更名后第一次党代会所确立的。一年来,校训已经被广大师生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我们要在理论层面,进一步深化对校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实践层面,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把弘扬校训精神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推动落实、落细、落小有新谋划、新举措、新成效。
姚成荣认为,所谓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告诫学生应遵守的原则性准则。大学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集中表述,也是一所学校坚持追求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炼。优秀的校训是大学的育人之纲,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取向、精神导向,体现了大学的品格和精神气质,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价值追求。
在阐释我校校训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时,姚成荣指出,“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应成为浙外学生立身立业、为人为学的原则性准则,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元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浙外表达”。 “明德”,即为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弘毅”,即心胸宽广或志向远大、意志坚韧。“博雅”,即知识渊博、学问端正。“通达”即融会贯通、勇于实践或兼济天下。
姚成荣强调,要把笃实力行校训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应把弘扬校训精神放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来统筹谋划,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成效,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弘扬校训精神的新途径、内容和形式,着力进一步打通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环节,使校训既外化于行,又内化于心,成为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姚成荣要求,要以校训为重要载体,传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固化”、“融入”和“融化”,把校训正式写入学校《章程》,融入校歌;立校训石、校训墙,写在重要的公共场所;命名楼宇、道路;进入校园网主页;写入新生录取通知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融入到重要的文化场馆。要以校训教育为抓手,把校训精神融入到开学典礼、始业教育和毕业典礼;组织力量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开展对校训的理论研究,发挥相关学科的优势,组织相关专家、教授深入研究,力求作出全面、深刻、准确的阐释。
党委委员沈钢围绕“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如何发挥好学校育人载体的功能”两个主题,作了中心发言。他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内化于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其次,要外化于行,按照由易及难、由近及远,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养成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针对如何发挥好学校育人载体的功能,沈钢认为,要推进书院制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讲座、报告会、讲坛、论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开展国际志愿服务,让学生走出国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党委委员张环宙在中心发言中说,弘扬校训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以校训为基点,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着眼于宣传、解读、丰富校训精神;应用校训及校训翻译;融入校歌撰写。以校训为载体,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固化于纲,实践校训精神,加强实践养成,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唱英文经典歌曲,诵读国学经典;增强浙外人诚信、责任、礼仪意识,加强宣传品管理、认领校友林、名家进讲堂开展礼仪教育开阔国际视野、组织礼仪手册制作等;推进美丽浙外建设,组织编制高起点高水平校园景观规划方案;雅化美化追梦堂大厅和各学院公共区域;挖掘宣传一线教职工的“最美”事迹;进一步加强各单位中英文网站建设;完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做到共育共享、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