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浙外“合伙人” 赢在“挑战杯”



来源:校报记者团 作者:俞赟 虞美 梁周倩编辑:范芸芸 毕 莹时间:2013-06-27

    “挑战杯”竞赛一直被誉为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奥林匹克”。日前,由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决赛在宁波举行。我校中文学院学子夏梦琳等位同学组成的团队赴甬参赛。党委副书记赵伐教授亲临现场,给队员们指导并加油鼓劲。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对手,参加“挑战杯”的师生团队,带着浙外人的梦想,带着学校领导的重托与期待,凭借独特创新的作品和团队的自信与智慧赢在“挑战杯”。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比赛,成立了由朱仁宝教授牵头、毛振华副教授和马新生教授等老师参与的导师团队。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中文学院学生夏梦琳、王胜男、姚嘉俐、吴被提、高迪和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王俊组成的团队提交的作品《网络化背景下民营书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基于对杭州市13家民营书店及19所高校的调研》,在全省高校选送的千余件参赛作品中崭露头角,荣获一等奖。这是我校第一次获得浙江省“挑战杯”的一等奖。

智慧与创意碰撞火花

    常说,灵感是创作的源泉,而智慧是作品成功的根本。正是这群充满灵气与创意的学子们,这支爱学习、勤思考、善发现、能吃苦、有智慧的优秀团队,才是课题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夏梦琳在被问及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时,她脱口而出:“我们团队的人都很爱去书店看书。”在买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民营书店价格便宜但却门可罗雀,很多民营书店市场低迷,甚至面临倒闭的险境。但大家认为,实体书店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的大众文化聚集地,是有其生存发展的当代价值的,比如大学生群体就有需求。就是这些民营书店经营过程中的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带着问题,夏梦琳请教了朱仁宝教授,并邀请她担任课题指导老师。
    课题得到了朱仁宝教授的热情指导,从课题的理论支撑到现实价值的思考,从可行性的分析到课题方案的整体设计与具体实施都给予精心点拨。去年暑期最终被校团委批准立项。“当下定决心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时,我们真的是无比的兴奋,觉得自己的动力和探知欲完完全全被激发出来了!”高迪同学在讲述自己研究初期的感受时仍兴奋不已。

团队的力量支持前行

    既然决定了方向就马上行动。顶着骄阳、冒着酷暑,几位同学开始了调研。他们足迹遍及杭城大大小小的民营书店,倾听书店的故事,见证发展中的悲喜;他们拜访出版集团、公司和有关部门,寻找对策和思路;他们奔走在各大高校,发放调查问卷,随机访问路人;他们专门建立了调研队主页和微博,拍摄制作视频,引起大家对民营书店问题的关注……15天的调研,改变的不仅是阳光亲吻的肤色,逐渐蜕变成长的还有大家自身。“那些天的似火骄阳,一步一步如踩在火炉上的焦灼没有阻挡我们的步伐,反而见证了我们成长的历程;那些天大着胆子敲开一家又一家书店及政府大门,为了课题的无畏热情让‘闭门羹’都变成了激励前进的由头……我们正在和书店一起蜕变成熟。”一段印在参赛手册上的队员的话,见证了大家的成长。
    困难中,团队的力量支持着他们,领导和老师也不断鼓励他们,给他们帮助。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团队对一般民营书店与成功民营书店、国营书店与民营书店进行了比较研究,使得课题内容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杭州日报》《今日早报》《台州晚报》《南湖晚报》、浙江在线、省文化厅网站、省教育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了团队的调研成果。
    虽然期间团队人员几经变动,但大家的目标一直不变。在“挑战杯”的准备过程中,团队成员就内容阐述、文字构想、数据分析、电脑技术等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中文学院、社科部、院办、教务处、团委等有关部门和很多老师都给予了支持、帮助和指点。为了指导学生准备好7 分钟的陈述汇报,毛振华老师比赛前半个月就主动“抓”着学生演练,不厌其烦提出修改思路;朱仁宝老师白天授课,晚上抽出时间赶到小和山校区进行一个个环节的指点;在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过程中,团队得到了研究应用统计的马新生教授的悉心指导,马老师在软件运用、幻灯片制作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参赛前团队还进行了两次模拟实战演练。悉心指导的老师与勤奋刻苦的同学,他们就像一颗颗珍珠,通过比赛串联起来,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与“挑战杯”有个约会

    作为本次“挑战杯”领队,夏梦琳同学坦言自己进入大学后就非常关注省“挑战杯”比赛。5 月,她的参赛梦想终于得以实现。3 天的参赛,让整个团队完成了与“挑战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决赛的主要环节是“秘密答辩”,每个参赛队派出两名队员进入赛场与评委面对面交流。“加油!”进入“秘密教室”前,团委书记杨飞群老师给参与答辩的夏梦琳和王胜男一个大大的拥抱。进入教室后,王胜男用PPT演示并流利陈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价值、调研过程和成果等。“看着评委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轻松!”参赛的场景王胜男历历在目。当晚九点多,大家得知获得了一等奖,都兴奋得睡不着觉。
    “在参赛的整个过程中,团队的精神尤为可贵。”朱仁宝教授说:“‘挑战杯’是一场考验大学生独特的智慧和创新力的比赛,也是大学生合作精神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机会。我建议大学生要珍惜机会,积极主动地参加这类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毛振华老师回忆起了几个令人感动的细节:比赛前夜,为了让担任陈述任务的王胜男休息好,其他几个女孩子主动让出休息空间,几人挤在一间房里,毫无怨言;比赛前,为了精益求精,大家托着笔记本电脑,边赶路边修改PPT,直到作品提交的最后一刻……“有全校上下的支持,有这样的团队和作品,在比赛之前我们就很有底气,觉得这次比赛一定会有所突破!”

    “挑战杯”,它不仅仅是一场大学生之间的实力角逐,它是一种动力、一种信念,它彰显了浙外大学生“用先锋视野观察世界,以勤勉态度开拓未来”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