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而浙外的校园也格外热闹。这几天,似乎已经“消失”很久的大四学子又回到了校园,他们忙着毕业论文答辩,忙着拍也许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的毕业照,忙着吃散伙饭,忙着……但在这忙碌背后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回忆,在这回忆中,让我们再来重温一次这再也回不来的大学生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那些地方,故事在发生
自习室,那朵花
不知道有多少浙外的学子曾经在自习室里留下他们的身影、笔迹和回忆,也不知道有多少浙外的毕业生还在怀念自习室的故事和点滴。自习室里的故事应该是每个自习室的常客所会津津乐道的。
故事的讲述者是应届毕业生张丽娟同学,故事是从她考教师资格证开始说起的。那段时间为了考教师资格证,差不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张丽娟的生活几乎就是在自习室度过的。每天除了饭点,她都窝在自习室,看书复习准备考试。这样的生活本该是多么的枯燥无味,可就是在这个自习室,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充满新意而且浪漫的举动———她的对桌,一个温婉的女生,每一天她的桌子上都会出现不一样的花,今天一枝粉玫瑰,明天几朵小雏菊,后天就是向日葵……这个变换就这样引起了张丽娟的注意。“每天花瓶里不同的花,就像是每天一个心情,潜移默化的,我的自习室生活就像是一幅未上颜料的素画,慢慢地多了不同的色彩。”
寝室,那份爱
每一个读过大学的人若是要在很多年后说起值得回忆的事,那么室友必定是不可缺少的话题,你是否也一样,对身边几个同吃同住的人有时看不顺眼,有时亲密无间,但不管怎样,走在一起会有一种同气连枝的感觉。四年前,因为一场考试而相聚,纵使即将分离,又怎么能忘记你,我的室友。
在无数个朝暖夕寒里,日子就这样匆匆过去了,生活是寡淡的,说不出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四年和室友相处的时光里,3 号楼508的六位姑娘就把这种寡淡酿成了细水长流的恬淡,和所有寝室一样,她们给每个人起外号,在寝室里聊八卦,有时兴致一来也会谈谈未来和梦想。她们说:“说不出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但是我们寝室真的已经有了一种超越友谊的感情。”有一次,她们约好去杭州乐园玩,但第二天早上,寝室里的张同学病得起不了床了,于是黄欢,傅慧华几个同学一致放弃了出游,她们陪着她去医院,挂号、验血、取药,全程陪同,没有落下她一个人,也许就是很多这样的事情慢慢积累起深厚的感情。
就快要离开浙外了,四年前的忐忑,四年后的不舍,相信2013 届的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样的感受,相遇就像累的时候在同一棵树下休息,在同一山坡放歌,寝室里的每一天,每一个人都会变成支持自己前行的力量,即使要说再见,但再相见不会太遥远。
红房子,那回忆
小和山的红房子,对于没有在小和山旧校址呆过的同学来说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的同学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但马上,红房子面临爆破。对于这个伴随了他四年的地方,唐源说:“那时红房子1号楼6楼多功能厅是用来文艺晚会的,一到晚上,红房子就挤爆了,我们排演的很多节目都在那上演呢!还记得大一元旦晚会,我们演出舞蹈《一起去郊游》,本来男生的肢体协调就不如女生,一个舞蹈下来效果可想而知了,好多的女生都笑话我的动作,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善意的,而且课后她们经常会帮助我。排练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苦的是艰辛的训练,快乐的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等到真正演出的那一刻,掌声雷动,成就感油然而生,掌声里有包容有支持有认可,我的眼眶湿润了。”


大学的日记簿
2009年9月18日 最初的印象
2009年9月18日,这是09级同学们第一次踏入浙外大门的时间。“一个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这是我对咱们学校的第一印象。”来自科技学院的09 级计本班的徐娥娥说,“一走进学校,就有学姐学长过来帮我提行李,引导我办各种入学手续,还带我去领军训的服装、床上用品和水卡,沿着学校的小径告诉我这里是图书馆那里可以打水,一路把我送到宿舍,让我这个初来咋到的新人顿时没有了陌生感,整个小心脏暖暖的。”虽然当时小和山校区的6 号宿舍楼因为没有独立卫生间而被不少同学抱怨过,但是没过多久也就渐渐习惯了这种集体洗漱的日子,“主要是寝室同学都很好相处,大家一起排队洗刷还能侃大山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2011年4月17日 课堂happy time
大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新奇的,英语师范专业的江洁就非常喜欢上英语阅读课。那时教她英语阅读是一位时髦的老师———桂清扬教授,他喜欢在轻松的环境中教授英语,他也因为独具一格的轻松课堂在学生中获得了超高的人气。那一天在一片《菊花台》的歌声中,江洁惊讶,“没想到老师会放当时最热门的歌曲,当时我们就心想这位老师不简单,居然掌握着最新时尚啊!”当然,老师的时髦还不止于此。当时他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阅读,老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她们学习,还为大家播放了《heal the world》,让大家从歌曲里感受文章。“据说,我们的下一届还有幸地听到了教授清唱菊花台呢!”江洁笑着说。
2013年3月25日 有种心情叫改论文
至于修改毕业论文,英文学院的沈波体会到了不少心情。她的改稿可以分成前半段的坦然和后半段的焦虑。沈波由于准备得早,一直到论文的初稿完成,日子一直很是坦然。但是初稿交上去,老师指出了不少问题,比如论文的Questions 提的不好,Findings 怎么写,research 要怎么做,最后的conclusion 怎样总结,这些不足还是让她学到了怎样才是认真地写一篇论文。而其中真正让沈波焦急的是关于格式的小插曲。由于学院对论文有特定的格式要求,恰恰这方面是她的弱项,眼看着交稿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格式却迟迟没有弄好,沈波才真正体会到了有一种改稿的滋味叫焦头烂额。当然,这样的一波三折也让她回味良多。
2013年5月23日 穿学士服,拍毕业照
中文学院的李培君坦言,大家拿到新奇但又陌生的学士服时都慌了手脚,帽子戴不好,领巾系不好,就连拨穗仪式时流苏的方向都弄反了,最后还是耐心的班主任帮这批即将毕业的得意门生们一个个整理过来。没有独特的服装,没有新奇的pose,快门按下的一瞬间,平静而美好,并永远地留在了浙外莘莘学子的心中。拍完毕业照,许多即将成为教师的同学纷纷与陶行知老先生的塑像合影;曾经一个寝室朝夕相处的室友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留下倩影;曾经一起奋战在图书馆前线的战友们故地重游对着镜头感慨万千。
2013年6月15日 毕业真的要来了
完成了毕业论文,经历了论文答辩,大四的学子们真正体会到了毕业的复杂心情。俞校鸿说:“前段时间回学校参加了学院的党支部会议,又看到不少班级已经完成了毕业照的拍摄,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在学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看到学校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看到学弟学妹青春的面孔,不免有些难过。”在大一时曾经主持过毕业生晚会的方璐璐说:“当时看到学姐学长们毕业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可是一转眼自己就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了,我最想做的就是珍惜眼前和同学在一起的一分一秒。”“不舍得”,江洁用了这个词总结,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室友,舍不得在教室上课的日子,也舍不得每天口中抱怨的打水要排队,舍不得宿舍没空调,舍不得教室很陈旧的浙外,舍不得情意浓浓的浙外。


后记:《致青春》中有一句台词: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时间的长河从未停逝,而我们却无法停止脚步。一样的景色却迎来不一样的人群。大四学子们笑着拍着毕业照,大声地说着茄子,终于真正要步入社会,留我们还在浙外描画我们的蓝图,也描画更好的浙外。
以上照片由汤琪、梁周倩、郑励、李培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