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拉美开发区建设经验分享座谈会在杭举行
时间:2013-09-11 14:09:47 星期三
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
编辑: 陈小明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10日电(胡耀刚)10日上午,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开发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实践和启示:中国与拉美经验分享”国际座谈会在杭州举行。自2011年9月以来,浙江外国语学院拉美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在浙江地区开展了针对开发区的联合调研活动,并合作完成了“中国经济开发区”研究报告。该报告于2012年9月在哥斯达黎加大学召开的有关开发区主题的会议上发布,引起哥方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拉美地区研究,进一步总结中国开发区的经验,促进中国、浙江和拉美国家在经济开发区等多方面的基础建设。
会上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洪岗说,2011年开始浙江外国语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家拉美研究所。拉美研究所通过研究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国家特别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与拉美国家、地区的经贸、文化往来与合作。本次会议通过各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大家的智慧将会凝结成宝贵的财富,为开发区的未来发展与国际合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前驻哥斯达黎加大使李长华曾经作为中国驻哥斯达黎加大使在哥斯达黎加工作了3年,对该国的开发区发展与转型深有体会并表示,开发区一系列的优势,主要是在灵活的体制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开发区新优势的塑造与竞争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包括财税体制在内的体制创新。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有针对性深入调查与研究开发区的财政管理与体制改革问题,也是我们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的发展日益引起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关注和重视,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发展经验也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双方就治国理政、发展模式、文明对话等加强交流非常必要,应当成为中拉学者交流与合作的经常性课题,李长华说。
浙江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处长宋东舢说,浙江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开发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是规划与设计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开发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选择。一般来说,开发对工业化、城市化的驱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用中国俗语说,就是“筑巢引凤”;而第二阶段是通过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吸纳目标投资、形成产业集聚;第三阶段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并通过卫生、教育、休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快速实现所在区域的城市化。
此次座谈会学校将邀请来自中国和拉美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全面总结中国和拉美国家经济开发区在财税制度、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绩效考核方面的微观经验以及开发区如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如何通过开发区建设拉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宏观意义,为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浙江教育学院。1994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并更名为现校名。
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主要特色。目前,学校正在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成为浙江省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教师教育重点基地、国际教育交流基地、外国语言文化和国际经济贸易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100余人。设有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开设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30余个普通本专科专业。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贸易与旅游、中国语言与文化国际传播、课程与教学论、应用化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省内第一家“拉美研究所”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等14个研究所。是浙江省教师教育省级重点基地。
学校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2008年以来,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全方位合作办学。已与美、德、英、日、智利、赤道几内亚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20多所高校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华盛本大学、中阿肯色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河城校区,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城西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等院校合作开设了学分互认或学位互联项目。
学校目前有文三路、小和山两个校区。
新闻链接: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sociology/2013-09/11/c_117324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