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新闻


你好 新浙外人



来源:校学生记者团 作者:编辑:毕莹时间:2013-09-22

    我们准备好了
    9月13日,还没到新生正式开学的日子,但学校各个部门早已开始了迎新的准备工作,很多新生也提早一天来到浙外,来看看新学校的样子,谈谈选择浙外的理由。

   


    Part1
   
“师傅,把这个移开一些,这边是要给新生家长休息的地方,你把东西放在这里会影响家长休息的。”浙外志愿者协会的童炜超正忙着迎新的准备工作,他告诉记者,这次学校为了家长也能够有一个休息的地方,特意开辟出了多块场地并搭上遮阳棚,以便家长休息。
    保安队长雍自祥介绍到:“考虑到这次新生人数的增多,我们腾出空间把篮球场和操场增设为停车场,学校甚至和交警大队做了沟通,为新生家长的停车难问题开通了‘绿色通道’。”
   


    Part2
   
还没到开学的日子,来自宁波的王潇琳一家已经到学校里进行了一次整体“考察”。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浙外时,王潇琳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当然是看中她的发展前景,我看到这几年我们学校的分数线上升越来越快,我想到这个学校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我对浙外早就是心有所属啦,我当然要来这边喽!”王潇琳笑着说。
    而来自江苏的龚皓楠一家为了避开报到的高峰期,提前两天就来到了杭州。 “对于这所学校,我们可以说是慕名而来,孩子对英语有很大的兴趣,也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就业,我们就选择了浙外。在浙外的学习和生活,我相信能锻炼好孩子的能力。”龚皓楠的爸爸开心地说。
    “我们孩子选的是意大利语专业,你们学校地方好,这里的人也不错,还有留学生资源,环境也挺不错的。”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新生刘莹的家长说着便竖起了大拇指。
   


   报到进行时
    报到,我们自己来
    今年,大学生自己来报名这个话题似乎特别热门,各大高校纷纷号召大家离开父母,自己来报名。虽然今年我校并没有给出硬性规定,但今天,还是有很多独立自主的浙外新生选择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一人来校报到,想要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多一点自力更生。

 

    “单枪匹马”来学校——
    没有家人在身边,两个女生拉着箱子提着行李走在校园中。两个人的报名之路显然没有给她们带来多大的困扰,祝梦梅说:“我们俩是高中同学,又有缘分考入同一个大学,所以就决定一起来报到。”在被问到为什么不和父母一起来时,郭燕芬擦着额头上的汗说到:“其实在暑假已经来过学校了解过一些基本情况了,既然已经是大学生了,我们就主动向父母提出了自己来报到的想法,既能锻炼自己,也不用麻烦父母,就决定一起‘单枪匹马’地来学校。”
 “勇敢的第一步”——
    而来自宁波的施佳萍今早则独自一人乘坐第一班高铁顺利来到杭州,满脸朝气的她脸上有一些兴奋和好奇,也有一些害羞与胆怯。她坦言,“独自来学校是我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克服内向、害羞的心理障碍,父母也很支持我勇敢走出这一步。”
    “我要学会独立”——
    同样,这位独自走在校园里的纤瘦腼腆的学妹也是一个人赶来报到的,她告诉记者:“其实爸妈挺辛苦,所以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多做些吧。长大了要学会独立啊!”但坚强的她今早看到其他有父母陪伴的同学还是难免有些委屈:“其实昨天晚上单独在宾馆就哭了,还好报到事情很顺利,学长、学姐真的很热情,抢着帮我指路,拿东西。”

 


   “我们是来读大学的”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面对住宿条件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新生王潇琳向记者坦言自己刚进入校门时有些受打击,不过她的父母却安慰她:“这里的住宿条件虽然不好,但是相比于我们那时候读书的条件已经太好了。这是让你来读书的地方,多吃点苦,多锻炼点。”“其实,父母说的对,我们是来读大学的,而且我刚刚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发现学校虽然古老,但是环境很好,特别绿。”王潇琳笑着说。
    “很好!这里的环境很好!”来自会计专业的一位新生妈妈很开心地告诉记者:“虽然外部条件不是很好,但孩子在这里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辛苦点没事,反正年轻。”
     同样,来自国工管的新生符灵艳入住了条件相对较差的0号楼,但她的妈妈却说:“这条件说什么委屈呢,小孩就是需要锻炼一下的。要享受干嘛还上大学啊,在家里就行了。”对自家的孩子即将展开的大学新生活,这位妈妈采取放手的教育方式:“她在这里我很放心,希望她在学校里能多学习多锻炼。我也没有给她什么任务压力之类,希望她自己能规划好吧。”

   

    有一种态度是服务
   
 镜头一:
    经过芳草苑,一大早就从小和山校区赶来的志愿者田怡和潘苇仪,站在校门口耐心地为学弟学妹引导指路。不同于本部的志愿者,小和山校区的志愿者对本部的环境并不是很熟悉,所以他们得在新生来之前就“视察地形”。田怡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讲到:“在本部我们也是门外汉,希望不要给新生指错路给她们添麻烦。”“当初我们刚进入学校时,也会有学长学姐为我们服务,现在我们同样应该服务于新生。”潘苇仪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镜头二:
    一大早,食堂里已经开始为准备午餐忙碌着。因为新生的到来,食堂饭菜的种类也因此有所增加,碗筷也明显多了许多。
    “平时4点半上班,今天因为新生要来,4点就早早开始准备了”,在食堂工作已有八年之久的张阿姨这样说到。由于新生刚刚到校,对食堂的布局、工作都不太熟悉,很多事情还是要一直询问食堂的工作人员。因此,为了回答新生和家长的问题,一天下来,不少阿姨喉咙都是哑的。“虽然说很累,但是这些都是我们份内的工作,能够为他们服务也是高兴的,只要他们好好学习,那么这一切都是值的”,张阿姨满足地说。

    寻找浙外高分考生

    今年我校的招生情况在招生人数和分数上限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成绩喜人。下面就随我们一起走近那些今年进入我校的,来自不同省份,不同文理科目的高分考生,来看看他们与浙外的不解之缘。

    兴趣让我来到这里
    “我高中的时候就是英语比较好,未来也想从事与英语有关的职业,所以上大学就想选择英语专业,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来自山东的董蔼龄,进入了浙外英文学院商务英语1班。说到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杭州就读,她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山东姑娘爽朗的性格:“不是有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我就觉得杭州也是个钟灵毓秀的好地方。”
 而现专攻意大利语专业的台州姑娘金娅妮也表示,正是自己对意大利语的热情促使她来到了这里:“这里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语言专业。我又特别钟爱意大利,所以我就来了。当时也没想太多,就是单纯地喜欢、想学。”

 理性分析,大胆规划
    相比同龄孩子在刚刚进入大学时的迷茫和无措,今年以最高分考入浙外,即将就读西班牙语专业学习的俞俊尔则显得有计划得多:“当初填报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西班牙语专业,一是源于个人对小语种的喜爱,二是来自高中老师和父母的推荐。”而对于大学四年要怎样度过,他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大学的四年时光,我希望能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多参加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俞俊尔对今后的西班牙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远方求学路漫漫
    今年我校招生的一大突破就是首次对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省进行了招新。而目前就读于13级西班牙语2班的刘晓晶同学正是来自遥远的甘肃张掖。说起选择浙外来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的原因,她分析起来头头是道:“我的英语比较好。同时,小语种的学习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有天赋的。而且中国与南美洲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未来学习小语种的人才会很吃香。”
 为什么会选择千里迢迢来杭州呢?她莞尔一笑,说道:“其实当初选学校的时候也没特别注重地域。杭州不是‘人间天堂’嘛!其实,我们大西北的孩子,特别向往可以走出去,去发现不同的精彩。所以我来到了杭州,来到了浙外。” 
 晓晶需要乘坐30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校报到,很是辛苦。谈到杭州与她的家乡于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她兴奋地说道:“来到杭州,第一反应就是气候太热了。在我们家乡,这个时候已经穿上毛衫了。在饮食方面,我觉得这里的饮食口味比较淡,不过我觉得慢慢习惯就好了。”
 虽然在学校里顺利的度过了一天,但是一想到现在自己就要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一个人生活,晓晶的心里还是有些失落:“我妈妈今天走了,在车站一想到这个学期不能回家了我就有点失落。我是第一次住校,但是我的室友都很和善,大家都彼此照顾,让我觉得很温暖。!”




                                               文字/施怡 郑励 王书 曾文慧 陈雨昊 张开 吴盈盈  
                                            摄影/汤琪 梁周倩 陈妍 吴艳焰 蒋一涵 娄岑 戴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