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外学院童燕芳老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Style(《文体》)期刊2024年第2期发表学术论文The Face of the Future: An Affective“Mental Time Traveler”in Saul Bellow’s“A Father-to-Be”(《未来的面孔:索尔·贝娄<准父亲>中的情感心理时间旅行者》)。
文章用认知文学批评的方法研究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短篇小说《准父亲》的叙事风格和角色塑造。研究所用的主要理论是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共同认可的“心理时间旅行”和“双面神假设”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本身更强调的是,在进化的意义上,前瞻性思维优于并影响回顾性思维,即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可能重组、甚至改变记忆的细节。本文关注记忆“双面神”面向未来的一面,认为《准父亲》刻画了贝娄的短篇小说中唯一一位具有前瞻性心智结构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位“穿越到未来”的心理时间旅行者。
文章把情感叙事学作为一个支持性的解释框架,充分运用到了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心智的分析过程中。基于情感神经科学的理论和帕特里克·霍根的情感叙事学,本文创造性地使用了“情绪故事”这个表达,通过将情绪视为角色塑造的内在力量和修辞手法重构故事,以此揭示小说核心叙事的文学价值。情绪不仅构建了小说中围绕在地铁上那段通向未来的心理时间旅行的核心叙事,还通过因果归因构建了整个故事。
在这两大理论框架的重构下,《准父亲》描绘了其内在是一个在情绪主导下看向未来的记忆女神(即双面神)的男主人公。在这段核心叙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情感系统的作用下,以比意识能捕捉到的更高的频率相互交织,造就了一颗能在瞬间充满烦恼和想象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