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0月23日晚,校本部小礼堂内座无虚席,2013级新生聆听到了精彩的一堂课。校党委书记姚成荣开讲新生第一课——谈谈浙外的校训精神。党委副书记赵伐主持课堂。

姚成荣从“何为浙外校训、校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如何自觉践行浙外校训”三个方面阐释解读了浙外校训。
姚成荣说,校训是一所学校希望学生做到的规范、规则。2011年,学校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校训,经过几轮筛选,最后确定了目前这一校训。刚刚胜利闭幕的党代会,在大会报告中,正式把明德弘毅、博雅通达作为学校校训。姚成荣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讲,校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一脉相承。“明德”出自《大学》。《大学》开宗明义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两个“明”,词性不同,前面这个“明”是动词,后面这个“明”是形容词。我们校训中的“明德”的“明”为动词,意指“彰显”、“发扬光大”。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应彰显人类美好的德行。“弘毅”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坚毅”的意思。《论语》里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个“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要坚强。“弘毅”是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博雅”出自《楚辞·招隐士》,原句是“博雅好古”。“博”是“广”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博雅”是指学识渊博、纯正。“通达”出自儒家经典《学记》,“通”是融通,“达”就是成的意思,既要融会贯通,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成就一番事业,就叫通达,雅达。
姚成荣强调,校训的文化精神和大学使命、大学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校的校训体现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建设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服务于人才培养。具体来说,“明德”按照时代要求,就是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德以立人,善以修身,德分为公德和私德,明德的德是美好的德行。私德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公德是个体与群体以及社会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弘毅” 内涵的文化精神就是志存高远、坚韧不拔。正如目前正在开展的“大力追逐中国梦,发扬中国梦,拥抱中国梦”活动,实现中国梦,个人梦、学校梦要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个人理想、梦想在新的时代内涵下被赋予了积极意义,既要目标远大又要意志坚强。超越平凡的梦想就会每天鞭策人们勤奋努力,让创业的激情绵延不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追求,没有梦想很多事情都会缺少激情。同时,很多的创意和追求来自于激情迸发的时候,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不能肩负重任,行之更远。很多事情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这就是弘毅的精神。“博雅”不同于西方的博雅教育,我校应该表现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文化精神。“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要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多元文化的优势,学习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我们的本科生一定要有经典文化根基,现在社会在互联网、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普遍浮躁,使得很多人不能静下心真正去做成学问。做学问不能随波逐流,要阅读大量的有益书籍,打下良好的根基,每个专业都需要钻研本专业的经典,这就叫做博而雅。“通达”本意是融会贯通,勇于实践,“通”就融通,“达”达成、达到;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专业领域,其中有许多学科、知识、理论,如何将这些知识理论融会贯通,同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怎么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专业学习要做到博雅通达。
姚成荣提出,文化精神的培育,文化精神素养的提升重在养成,贵在实践。我校《文化建设纲要》,围绕文化育人着重讲了: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环境的陶冶,品格的养成,其核心是知行合一。明德的具体路径是从正心诚意修身开始。修身首先要正意,心灵道德层面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外化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也要从做育人者开始。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纲》中提出的目标,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品位高雅。大型文化节目的境界品位要高雅。人有格,文化有品,品就是有等级有层次的,是跟“俗”相对的。我们如果真正要做到博雅通达,那么在校园文化里,包括社团文化里面一定要坚持品位高雅。所以我主张在外国语大学里,高雅的文艺作品要经常接触,不要去搞那些俗不可耐的节目。在建设精神文明校园之后,我认为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道德精神层面的东西一定是这样的。
姚成荣勉励新生说:你们选择了浙外,梦想也是从这里开始,每天去拥抱你的梦想,追逐你的梦想,共筑浙外人的精神家园,你们只有在这个精神家园里面,四年以后,才能学到做人、做事、做学问。大学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很多道德的养成是在人与人当中发生的。寄宿制学校是个生活的道德社区,这是所有成人高校、非寄宿制高校所做不到的。每位同学都要珍惜读大学的机会,只要自己认清目标,持之以恒,你什么都能做到!

讲课中,姚成荣与学生进行了互动,学生代表分别对图书馆外文书籍藏书量,计算机房开放,国际化人才培养,校训标识制作,以及艺术本土化发展和走出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姚成荣都耐心细致地进行了解答,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会心喝彩和阵阵掌声。

照片由方海波、汤琪、金春晓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