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最美


“老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用爱筑梦大学“第一课”



来源:宣传部 作者:薛海丹编辑:毕莹时间:2016-10-25

  【编者按】校党委书记宣勇在暑期中层干部读书会上要求,全校上下要形成“老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的良好环境。如何为营造这种环境制定相关制度,推进相关工作,各个学院在开学季系列工作中积极践行。
  在始业教育中,各学院力求以多种形式深化始业教育内涵,注重精神引领,引导学生爱学校、爱学习;院士、教授、博士齐上阵,用自己对学术的求索精神和对学生的关切之情,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专业学习;开展各种活动,倡导文明修身,勉励学生做有抱负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全员育人,用“爱”筑梦大学第一课,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成长为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具的浙外人。

  精神引领 学生爱学校爱学习
  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新生身上便烙有浙外的印记。如何培养并加深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结?站在学校的角度来看,就是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在开学季各二级学院面对“九五后”的大学生,下功夫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与个性,端出了形色俱佳的主题“大餐”。
  东语学院首次举办的师生见面会“先声夺人”,不同专业的老师身着各语种国家的传统服饰,展示了典雅的和服、明艳的韩服和阿拉伯长袍,可谓盛装出席。老师们希望用丰富的视觉效果打动新生们的心,为师生的深度教学互动带来良好开局。
  中文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则注重庄严的传统礼仪,引导学生懂得“尊师重道”。伴随着悠扬的古乐声,“拜师仪式”正式开始,新生代表们身着汉服,站在导师们面前诵读拜师帖并敬呈导师,导师回赠《弟子规》,随后全场新生齐声诵读《弟子规》。简单庄重的仪式让师生重温经典的同时,传递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爱学校,首先要让同学们了解学校。科技学院把新生的开学典礼与校情校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学院总支书记还为新生上了“校情院情”第一课,告诉他们学院在学校特色培育过程中经历的转型和创新,坚定他们的专业梦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就未来”。典礼上,各系主任深情地告白同学们,老师永远是大家成长路上的知心人。

  艺术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则是与迎新晚会结合在一起。在这台主题为“不忘初心•艺起前行”的晚会上,创意与走秀交叠,歌声与舞步齐飞。这场高水准的专业演出点燃了新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晚会现场还播放了一段新生报到当天采集到的视频集锦,新生悄然立下四年的学业梦想,“我想做一名钢琴老师”“我要考研”“我想参加更多的艺术实践”……同学们此刻与同窗分享理想、彼此监督,以期在四年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名师助阵 科学规划专业学习
  各二级学院在与新生有了初次的亲密“接触”之后,便趁势而上引导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摆正学习心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相比中学课堂里老师手把手教授知识,学生在大学里要面临的是自主生活与自主学习。在这里,人人都能充分践行个人兴趣,让自己得到全面自主地发展;在这里,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同学们自主地去做更多探索;在这里,学校为同学们搭建了各种平台,只要你肯努力,谁都可以赢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为进一步激发新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我校特聘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延龄为西语学院全体新生作了题为“如何学好外语”的讲座,为初学语言者指明了方向。课上,李院士用自身几十年的外语学习经历和感悟教授新生们外语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为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难得的学术养分。并嘱咐学生在做好学问的同时要学会做人,提前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新生们纷纷表示听完讲座受益匪浅,不仅近距离目睹了专家风采,更是找到了努力的目标,激发出勤奋学习的信心。

  在开学典礼上,中文、教育、艺术等学院分别请来了“2016 我最喜爱的老师”为新生致辞。许菁频教授向新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陈伟伟副教授提出了大学生要坚守的三条底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生活”,希望新生们尽快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
  各二级学院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专业宣讲会、学习交流会,请来专家学者系统阐述专业的发展概况,帮助新生少走弯路、尽快熟悉专业,制定出详细、科学的学业规划。
  在教育学院的始业教育课上,学院负责人向新同学们介绍了我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上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以及将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前置的优势,并着重介绍了国际化创新实验班的情况。引导大家迅速明确自己有关学习、生活与就业的方向并找到适合的路径实现理想。

  东语学院朝鲜语专业的新生见面会采取自由提问的方式,气氛活泼轻快。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专业学习、大学生活、就业方向等问题,专业老师们耐心地一一作答。金镛镇博士还为同学们倾情演唱了韩语版的《I believe》,一下子点燃了现场的所有同学的专业学习热情。

  文明修身 做有抱负有信念的有志青年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同学而言,从一开始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则显得尤为重要。
  “成为什么样的人”,艺术学院围绕这个命题开展了“新生第一课”,即礼仪教育。从思想情操、社会公德引申开去,强调青年学子应当肩负起的社会责任。这些“讲文明、树新风”的要求虽说是人人熟知,但未必每个人时时刻刻能做到“知”与“行”的一致。换句话说,作为精神园地,大学校园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需要践行“传道”来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
  商学院为新生精心定制了一道“开学大餐”———“商鹰成长计划”。开学之际,多个专业的教授齐上阵,针对大学生的成长问题,悉心指导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老师们指出,我们的学生需要补齐实践能力弱、承受能力弱、社会观念弱等多个短板,才能习得“领袖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担当的人。“细节决定成败”,文明修身的空间自然包括了学生每天生活的寝室。打造“公寓文化”是商学院在军训期间重点强调的工作。从召开新生寝室长大会,到教官在宿舍开展寝室内务指导工作,再到首次评选新生精心布置的“高颜值寝室”……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不仅端正了同学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态度,更为营造和谐融洽的寝室氛围打下良好基础。当同学们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地清扫“一屋”之时,才能够从容不迫地到“那么大的世界”去看一看。

  全员育人 合力为梦想引航
  开学季,导师、学长、校友、宿管员等各类人员都站在迎新队伍的大军里,大家“手把手”将大一新生领进门,让学生在这充满“爱”的校园里充分汲取营养、茁壮成才。
  中文学院着眼新生的实践养成、专业规划,学生一入校即实行导师制。可想而知,“站”在术业有成的导师们的肩膀上,学生们将更加迅速地成长,早日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西语学院启动了海外留学“学长引领计划”。在海外高校里留学深造的学子们专门录制了迎新视频,他们通过网络与学弟学妹“面对面”交流,详细介绍自己的交流项目以及异域文化体验等,让新生们直观地了解到本专业学习的“国际化进程”。教育学院精挑细选了四位班助,他们在开学前后的几个月时间里,长期通过网络平台为新生答疑解惑,让新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馨氛围。
  同样被这份温馨情意所打动的,还有东语学院的新生们。在国庆节当日,学院为十月份生日的大一新生办了一场“国庆生日趴”。宿舍管理员与班主任、辅导员一起出现在生日会现场,为同学们送上生日贺卡。为了感谢入校以来宿舍管理员对自己的照顾和帮助,庆生的同学们还代表全体新生向他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小礼物。东语学院将宿舍管理员与班主任、辅导员一起纳入校园人文关怀体系,关爱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才。通过举办“国庆生日会”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增进新生对学院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

  今年,国际学院招收的海外留学生人数创下新高。为帮助大家尽快地熟悉杭州、融入校园,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学院借助学校与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帮助留学生招募到结对伙伴和结对家庭。在与结对伙伴们密切互动的过程中,这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学生们一定会更快地适应在我校的学习生活。

  迎新队伍中,自然少不了优秀校友的身影。优秀校友展现的事业成就和成长历程,在指导大学生作职业规划时,能够起到积极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在英文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上,2014 届校友余成川专程从上海赶来,启动了学院首个校友奖学金———“澳地校友奖学金”,每年拿出五千元资助商务英语专业中品学兼优、经济困难的学生,并表示以后有能力了再不断增加资助金额。余成川向现场师生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母校和恩师的感恩之情。中文学院则举行了优秀校友论坛,邀请了杭州日报记者李维和、杭州市娃哈哈小学老师黎霞君等优秀校友参加。大家与2016 级新生分享他们学习生活的经验,通过交流,帮助新生明确目标,做好大学生涯规划。

  学校着眼学生生涯规划的多元需求,扎实做好始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营造“老师爱学术爱学生,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具的高素质人才。
 

摄影:由各二级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