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党委书记宣勇要求,全校上下要形成一种“老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的良好局面。学校、各二级学院在工作落实中,以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汲取外国文化精髓,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并加快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培育富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助力培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具的浙外人。
善汲取,促进外国优秀文化“引进来”
学校不断探索多种途径,从专业教育国际化、志愿服务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国际化等方面,全方位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开展师生倾情参与的、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不断挖掘和探索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
在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衔接过程中,英文学院始终践行“外国文化引进来”的理念。在《跨文化交际》的课堂后,汪明杰老师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的衔接,他指导翻译系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设计,最终呈现了美轮美奂的作品展,美食盒子、茶具、建筑设计图、书签、发簪……同学们通过这些实物载体来表达因“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生活体验。
东语学院主动出击,推动文化品牌国际化。学院依托“五个社团”“一个节会”开展瑰丽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先后成立了“日语协会”“「夢の声」日本文化研究社”“奔跑吧!羚羊!—阿拉伯语社”“雅言韩语社”“韩韵风物派”。和风舞蹈《梦与叶樱》、阿拉伯风情舞蹈《天使之吻》等多次出现在大型活动的舞台上。10 月,“韩韵风物派”前往第18届西博会市民休闲节现场演出,身穿五彩服饰的同学们在人群中表演四物乐和象帽舞,原汁原味的朝鲜歌舞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精彩演出也获得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总领事金镇坤先生的高度赞扬。
西语学院开展了多语种配音比赛和各国人文历史知识竞赛、异域风情秀等活动,营造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的良好氛围。学院成立了多语种学习专业社团和语言角,定期组织读书沙龙及各国优秀文化赏析活动,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中墨、中法、中意文化交流周。在今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俄罗斯留学生乌兰娜用PPT 图文并茂地与大家分享了俄罗斯社交、礼仪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向中国学生介绍了知名的俄罗斯作家、舞蹈家、艺术家,为同学们带来丰富的域外知识。
教育学院发挥院校合作优势,以启动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契机,不断增进对外交流。学院与南非大学教育学院签署了为期四年的科研合作备忘录,联合开展“中国与南非小学教师阅读教学态度及教学策略研究”。共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比较教育和对外汉语等专业的教授、博士11 人深度参与其中。第一阶段的成果(6 位教师合作撰写的3篇英文论文、与南非大学同行的3 篇论文),已于2016 年5 月在南非斯坦凌布什大学(StellenboschUniversity)主办的同行评审期刊《Per Linguam》2016 年第1 期上发表。
学校继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国际化建设,提高环境育人的效果。更多的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在校园里体验到多元的国际元素, 也让各国留学生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馨。学校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园宣传栏、广播台、英文网站等媒介,在广播台增设10 大语种节目,在官微推出“多语种空中课堂”“学在海外”等栏目,在校报开设英文板块等特色栏目。学校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充分调动中外学生的积极性,兼顾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需求,让大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英文学院互动式课堂

东语学院异域风情展
立本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作为外国语类院校,我们应该发挥在跨文化沟通、国际人文交流等方面的语言优势,发挥院校合作优势,发挥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桥头堡作用, 发挥学生团队多元、灵活的优势,为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做出贡献,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引领传统文化走向国际。传统才艺展示大赛是中文学院的品牌活动,涵盖传统乐器、戏曲、书法等多种传统文化项目。每年的赛事都能得到全校同学的积极响应,同时越来越多地吸引来自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留学生热情参与。活动中,师生们能够欣赏到精彩的传统器乐表演、经典的戏曲演出、隽永的书画篆刻作品,以及品玩到各具特色的香、茶、传统美食等。尤其是通过体验汉服礼仪、投壶等传统活动,大家切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来自格鲁吉亚的留学生奈丽参表示,自己特别喜欢中国传统舞蹈和中国书法,“它们学起来很难,但学好了又很漂亮。在活动中欣赏到大家的表演,让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很有意思,我很喜欢也很意学习。”法国外教老师米诺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典舞,看起来特别美,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婀娜多姿。”米诺希望自己在这里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化。2014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于利建说,作为浙外的学生,必须巩固自己的外语优势;同时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既要学好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具备对外交流的能力。“传统才艺展示大赛是一个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有效平台,对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很有意义。”
拓宽途径,传承传统民间工艺。版画是艺术学院推出的一门特色学科,课程包括了对中国传统版画的研究。艺术学院洪复旦副教授认为,我们推动中国民间美术课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而这也符合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学院成立“浙江本土民族民间艺术实验室”“浙江民艺馆”以及“民艺社”,都是贯彻这种战略的一种实际行动。如何更好依托这些科研项目做好文化的对外传播,洪老师表示学院正在积极在以下几方面积极探索:一是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吃透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翻译成外国友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二是拓展传播途径,学校有涉外专业的学生,有留学生,还有出国交流项目的学生,他们都将成我们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教育学院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举办“小学教育论坛———来自域外的声音”,为同学们打开了了解海外教育的广阔视野。学生出国出境继续呈现蓬勃态势。海外游学的学子在吸纳外国文化有益养分的同时,也在热情地教授外国学生中文、书法、太极拳等。
学校还积极发挥孔子学院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的桥头堡作用。日前,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巴塔校区的教室里传出了“a, o, e”的诵读声,孔子学院首个教学点顺利开课。为满足巴塔地区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经过半年的筹备,中方人员于今年9 月下旬进驻教学点并迅速进行招生宣传。现有国立大学的师生及民众共计170余人报名学习。教学点初期开设4个零起点汉语班,将根据学生需求适时开展中华文化推广活动。“孔子学院日”,我校在赤道几内亚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以“中国电影文化”为主题的庆祝活动。整场活动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主线,通过播放精心挑选的电影《定军山》《老井》《十月围城》,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分析,让赤道几内亚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发挥学生团队多元、灵活的优势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英文学院“微霖”国际支教团队创立四年来,始终秉承“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文化引进来”的教学理念。连续四年在衢州夯实支教实践基地的同时,先后前往印尼巴厘岛、泰国清迈等地进行国际支教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泰国清迈山村小学志愿服务期间,微霖志愿者们将中国功夫、手工制作、歌谣以及京剧脸谱等作为课程内容,以绘画、动手体验、唱歌等方式,融入当地课堂教学。清迈山村小学校长同学生一道,被吸引来听课,听了精彩的授课后,他笑称志愿者们是泰国的Chinese superstar,表示听志愿者们的课是一种享受,并衷心感谢大家的无私奉献。

西语学院中法文化交流周

中文学院传统才艺展示大赛
勇创新,探索中外文化有效融合
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作用,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凝练品牌,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国际元素,促进中外文化有效融合。
广泛搭建中外学子交流活动平台。在“汉语桥”法国中学生秋令营团及中法文化交流周活动中,西语学院为法方师生准备了穿汉服、画脸谱、品茶道、学拓印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2013 级法语专业翁彩虹亲身经历了三届中法文化交流周活动,前两次是作为结对法国小伙伴的中方学生参与活动。今年作为法语助理,她更加体会到活动的意义。她说,和法国小伙伴相处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却能完全融入到了法语环境中,平时生硬晦涩的单词这时居然也能流利地迸出来,感觉很奇妙。法国留学生Chloé告诉记者,她喜欢舒适的浙外校园,中国书法、剪纸、太极拳、包饺子等活动更是让她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第三届中法文化交流周。报道说,在为期十天的中法文化交流周里,2016“汉语桥”法国中学生秋令营团的60 名法国师生与我校师生一起生活、共同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进了两国青年对彼此文化的认知。
以精品意识打造外语文化节品牌。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形式多样,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加强互动交流平台,帮助同学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广泛欢迎。经过多年积淀,“外语文化节”已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活动。英语文化节与各类专业竞赛相结合,涵盖外文金曲、英语手抄报、英语语音语调、英文辩论、国际商务谈判、“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等赛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着力打造“异国园•异域情”———异域风情街。异域风情街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更是生动地演绎各语种国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精神。
办好异域文化讲堂。商学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邀请留学归来的教师及外教、留学生分享异域文化,开阔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2014 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戴依婷说,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外国的风土人情、交往方式、思维习惯等。当native speaker直接站在你面前来告诉你,感觉会深刻很多,对于异国文化的理解也会比书本上来的更全面和立体。
实施朋辈语言学习计划(Peer LanguageLearning Plan)。为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密切与兄弟学院、留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学院特开展朋辈语言学习计划。活动主题为“LIFE”,取自language(语言)、Interest(兴趣)、Friendship(友谊)、Excellence(卓越)四个词语的首字母,寓意活动生机勃勃。学生可选择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种,最终以结对的形式开展学习。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双方依据意愿进行互相学习与交流,培养友谊,实现共同进步。留学生Bekur表示,通过参加朋辈语言学习计划,她已经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慢慢喜欢学汉语、说汉语了。
加强志愿服务国际化,推进国际志愿者服务联盟建设。紧密依托服务高层次涉外会议、会展等,打造高水平、高知名度的多语种志愿服务联盟。在今年11 月刚刚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我校10 个语种108 名志愿者为大会提供了同声翻译、贵宾接待、新闻翻译等志愿服务。志愿者服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向世界展示了我校学子风采。大会期间,志愿者还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用多种语言向全世界人民问好,得到了主办方和参会嘉宾的
交口称赞。
同样广受好评的,还有我校为G20 杭州峰会提供志愿服务的学生。10月24 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单条消息的形式报道杭州的志愿服务工作。新闻专门采访了我校志愿者英文学院学生曹佳婧,让她讲述作为小青荷的经历。峰会之后,她和同学们陆续收到中外客人的感谢信,其中还有老挝外交人员的亲笔信。志愿者零距离接触各国政要,感受异国文化。峰会期间,我校434 名“小青荷”参与服务峰会。“在酒店,潘基文秘书长和他的夫人出现在餐厅门口,我仍然和往常一样微微鞠躬,说一声早上好。潘秘书长侧身微笑,微微鞠躬,用中文回应我:‘早上好!’那一刻,真的好激动!简简单单三个字,我感受到的却是他对我们志愿者工作的尊重与肯定。”领导人的问候与回应也成为“小青荷”们珍贵的记忆。

商学院异域文化讲坛

教育学院与南非院校合作办学
材料由各二级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