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外的名字先于清华、人大等高校念出时,队员们热泪盈眶。
“浙外,我爱你!” 获奖的那一刻,林泽锟同学激动地喊道。
“努力付出终会有回报,这个奖是我们应得的。”领队业博宇同学志满意得。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大赛之前一个星期才正式成立;这是一个重任在肩的团队,小组赛就与清华、浙大、人大等高校同台PK;这更是一个竭尽全力,为了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分秒必争,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来准备比赛的团队。
12月上旬,同类比赛中级别最高、专业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全国大学生外事外交礼仪大赛(第十六届)在北京举行。我校业博宇、郑力浦、李瑾、林泽锟、任静一行五人组成的团队在群英荟萃的激烈角逐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展现出浙外学子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青春风采。
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备大赛
“叮咚”,凌晨一点,队员们的群里发送了一个文件,点开来看是三万多字的整理文稿,以及队员亲手绘制的详细的插图。随后就是其它队友的点赞。原来大家都没有休息,各自在尽力准备着。
为了这次比赛,队员们打起十二分精神。白天课程一结束,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赛题、查阅书籍、上网搜集资料、互相补充观点,时常忘记时间,讨论到凌晨两三点。正式比赛时更是紧锣密鼓,三天睡眠时间不足七个小时。有同学身体吃不消,却依然不愿意去休息。队员们互相关心,彼此加油,团队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团结一心,忘我投入。
“我们几个真的拼命去努力了!不能给浙外丢脸!”业博宇发自肺腑地说道。指导老师邱萍也欣慰地说道:“连续几天熬夜看书、查资料,孩子们真的优秀!喜欢他们的‘野心’和努力。”
“我们带着浙外的校旗在北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突出重围;拼尽全力的成就背后是母校的培养与支持。”获胜后,队员们纷纷发出“我爱浙外!”的朋友圈,表达内心的喜悦,这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为校争光、展现浙外学子风采的责任感使然,更是向心中那个外交梦目标的奋勇迈进。
一鸣惊人,厚积薄发展风采
从预赛到复赛,再到闯入决赛佳绩传来。队员们“不鸣则已,一名惊人”,大放异彩的背后,涌动的是校园里学子们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身影。
图书馆里,总可以看到林泽锟同学。看,他时而翻阅书籍,时而低头沉思,被队友们称为团队中的"思考家"。翻译专业的他,喜欢利用课余时间精读如基辛格的《论中国》《以色列史》等国际形势相关的书籍,平时的勤奋钻研让他对各个事件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李瑾同学,热爱并积极参与大型国际志愿者活动;同时还是国际理解教育讲座的忠实粉丝,十余场讲座几乎场场必到,笔记本上写得满满的全是知识点。这也让她积累了大量外事礼仪知识,开阔了视野,大赛当前仍从容淡定。
业博宇、郑力浦同学都有每天看国际新闻的习惯,学有余力的同时发展自身兴趣,关注国际时政,培养国际视野。他们平时讨论每每发言总能一针见血,热情耐心帮助队友。业博宇更是被大家笑称为“业老师”。
任静同学,是团队中唯一一名大一新生,她注重自身能力培养,刚入大学就充分利于课余时间扩展知识面,挑战自己参赛,以最佳的状态自信应对。
厚积才能薄发,正是他们的勤奋好学和刻苦努力,换来了大赛上的一鸣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决赛的“模拟谈判”环节,领队业博宇同学独辟蹊径,反复揣摩,反串法国罗丹博物馆的馆长舍维约女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效果,评委打出了全场最高分,观众也报以了震耳欲聋的掌声。
“这不仅是一次竞赛,更是一次学习与进步。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观摩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舞台,可以了解各大高校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答题方式,挖掘自己有待提升的空间。”郑力浦赛后分析道。
协力奋进,同心同向圆外交梦
团结就是力量,最终的荣耀离不开每一位队员的付出。大赛在即,时间紧,任务重,参赛队员们快速找到稳定的团队节奏,互相鼓励,共同提高。
邱萍老师精心给队员们列出详细的知识大纲;周长喜老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向队员们传达了外交工作的准则。队员们根据个人特长,针对比赛环节划好工作重点,齐心协力为比赛做准备。
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成就了团队的佳绩,更是学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效果的显现。
载誉归来,队员们喜悦之余,更多的是感触和思考。队员们希望把这种团结中凝聚的奋进精神、拼搏中彰显的好学品质传递下去,期望有更多的浙外学子投身外事外交或自己喜爱的专业领域,不断开阔视野和胸怀,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彩!
记者:中文学院 姜婧 陈露遥 责任编辑:李娟
采访时间:2018年12月16日
附:参赛团队简介:
参赛名称:第十六届全国外事外交礼仪大赛(2018年12月1日至2日在外交学院举办)
指导老师:校团委邱萍,国际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刘明广、周长喜。
团队成员:2017汉语国际教育班业博宇,2017级德语班郑力浦,2016级阿拉伯语1班李瑾,2017级翻译2班林泽锟,2018级日语2班任静。
获得奖项:全国二等奖。
摄影: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