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院标院训的故事】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育学院院标院训展示

来源:校全媒体中心 作者:谢利涛 罗曼雨编辑:杨秀中时间:2018-07-02

  五月的末尾,风里夹杂着些许夏的热味。而教育学院大厅内,非但未让人感受到热意,还让人觉得浓厚的学术氛围环绕身旁。来往的同学都带着书本,还有几人同学则坐在桌前静静地钻研书本,做着笔记或不时与同伴轻声交谈,这使大厅里的学术气息浓厚而并不刻板僵硬。
  看到此番景象,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正是教育学院的院训中对同学们所包含的期待。教育学院的院训“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对师和范,即对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直观解读和要求。她向记者解释其中的含义:“作为教育教学的单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学识,又要有为人师表的德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教育学院的公告栏里,印着大大的院标和院训。看向院标,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熟悉而鲜艳透澈的浙外蓝,这与学校的校标一脉相承。而院标主体正中是篆体的“师“,该字由“币“(众多)和“阜”(小山丘)两部分组成,意为“众多高出四周地面的山丘”,引申出“出类拔萃”的意思。寓意着:为师者,教人授业为己道,必要先过于人,高于人,才可传道授业以解惑。徽标四周环植有杏,以孔子“杏坛”讲学为喻,来体现教育者的职责所在。而四片杏叶置于师字四端,寓意教师团队应具备的“仁、义、礼、智”四种品质,于师范生而言,即“一践行“(践行师德)、”三学会“(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即:为师者,德行操守为准绳,必要以自身为范、为标杆,教人且育人。
  而外围包裹着的是两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圆心,也就是作为教育者和将作为教育者的共同成长目标———“师”。由此体现教育学院师生们的成长活动在时间与空间的经纬线中延展。外环上圈,是中文书法体的院名,其中“浙江外国语学院”选材自沙孟海先生手笔、“教育学院”选材自鲁迅先生手笔,下半圆则为院名的英文拼写“School Of Education ZISU”。
  学院的标识是学院办学育人的精神内涵的有形展示,是学院精神学院精髓的体现。同学们每日经过这里都能看见。相信也是在这日复一日的熏陶下,教育学院的院训院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和它们所传达的精神力量才能那么深入人心。而同学们的所作所为也恰如其分的践行了院训的内涵,体现了学院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力量。
  此外,学院相关负责人还向记者介绍了院训提出过程的起承转合,并分享了院训制作过程中的小故事。据了解院训早在2011年创院时就已经确立,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学院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对所有教院人的精神引领和价值体现。在2018年3月,我校原来的教育科学学院与教师培训学院两家合并,正式更名为教育学院。所以,作为一个新的学院,于今年3月,学院领导人决定面向全院师生征集学院的院训院名。期望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能够得到一个学院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并以此作为学院的文化标志。
  谈到这次征集活动,她流露出了骄傲的神情,她表示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热情。本次院标院名的设计完全是出自同学个人之手,由同学们独立设计而成。学院最大的组成就是学生,而由学生亲自用心制作的院标一定能更完全地体现出学院的精神价值。
  教育学院在下发征集活动通知后,收到了12件优秀的作品投稿。学院将作品以公众号的形式向院内学生推广并开展了大众投票活动。最后,2015级小教专业的在读学生王之玙、汤佳镠的作品以1775票获得第一。经过教师会议,学院领导商讨后,学院对徽标进行略微的修饰并赋予其更深度内涵后,便是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院训院标了。“这场征集,有全院师生积极参与,贡献智慧,这本身其实也是一个文化聚力的过程。” 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学院的标识是学院办学育人的精神内涵的有形展示,是学院精神学院魂的体现。”
  院标院训是学院的精神之魂,也是教院人的价值指引。教院青年会自动向着标院训院标中人才培养的标准昂首前行,精的卓越师范生。而教院老师也会恪守院训院标中的德行操守,澄心在教育事业路上稳步向前。所以教育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开展的,如教育文化节、博雅读书、小教论坛、和声论坛、博雅师说等等都紧紧围绕着院训精神而开设。
  院训院标是教育学院师生在日常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我们以此精神力量指引,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