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道据德 依仁游艺
走过艺术学院的大楼,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博物馆:琳琅满目的书画、罗列整齐的乐器,还有萦绕在四周婉转动人的琴声、歌声,无不诠释着“艺术”二字。而在这样一个幽雅的回廊之中,一个标志十分醒目:三个色块参差伫立,简约的线条勾勒出屋顶,一眼望去就是富有江南风味的一道青瓦白墙;而更为醒目的是这样端端正正的八个字: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这就是艺术学院的院训,出自《论语· 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正是艺术学院院训的出处。“这就是我们学院艺术师生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艺术学院党总支负责人这样说道。所谓“志于道”,就是希望老师、学生的立意要高远,是艺术人应该有的使命感,道就是希望能够达到的一种较高的境界;“据于德”,就是在确定高远意志后从我们人身上出发的要求,对于老师就是立德树人,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培养其德艺双馨的途径,从“志于道”到“据于德”,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依于仁”,这就是更加回到人本身的一点,就是内心的修养,是人心和人术;至于“游于艺”,就是以前面三段为基础,这个“游”不是“游戏”的游,而是“游刃有余”的游,这就希望师生能够保持艺术人的水平以达到“游”的状态。提出这样的院训,就是希望艺术学院师生能够共同追求“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
关于院标,艺术学院相关老师谈到,院标就是艺术学院的教学楼品院的“品”字的变体,将三个口化为江南风格房屋建筑的一个图形。寥寥数笔勾勒出的青瓦白墙,使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文化和艺术韵味。这个标识不仅是一个简洁漂亮的图形,更是江南意象的一种体现,学院的地域、风格可以一目了然,而这也是与杭州地方经济、地方文化息息相关的。而院标,就是更为直观鲜明的学院精神实体化,这样的图形对于师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个标志被印在在分发给师生的黑色背包上,“学生们和老师们都非常愿意背这个包,”他这样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标志给我们师生带来的对于学院的认同感是不一样的。”原来,学生与院标其实是有距离感的,一个印在墙上、纸上的标志所能承载的记忆和感情十分有限。但使用了这些带有学院印记的周边产品,对于自己与学院就会有一种体验式的理解,这样一种归属感是无可代替的。
“从 1990 年开始到如今,我们学院已经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在学院历史之中,院标院训就是艺术人的共同记忆和价值追求。”学院党总支负责人提道。在学校评估期间,学院开始征集院训和院标的设计。大家对此都展现出了十二分的热情,投稿纷至沓来。此时,在浩如烟海的投稿作品中作出取舍就是最大的问题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最终敲定了《论语》 中圣人的谆谆教诲。搭配上青瓦白墙的院标造型,整体风格简约而颇富内涵。同样,这个院标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敲定的,是院长、老师、学生共同设计、多次打磨而成的的结晶。
至于院标、院训给学院带来的影响,可以说非常广泛。对于师生来说,“初心”二字就是最重要的,初心是什么?艺术人的初心正是院训中所讲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对老师来说,整体的精气神会因此提升;对学生而言,就更需强调坚守初心,并将院训作为立身准则。而艺术学院的 DAB 梦想班正证明了院训的落实,其目的就是为培养学生成为行家里手。具体分来,D 即坚守信仰,也就是坚守院训;A 就是积极行动;B 就是美,是期望艺术人能够遇见最美的自己。
“我们学院是直接使用学科门类命名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所涵盖的内容之丰富,因此院训院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院党总支相关负责人强调。的确,艺术学院包涵了音乐、美术、设计等专业,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设计作图都是在艺术学的涵盖内容之内,其多面性、特色性非常突出;院训院标整合了各方资源,将带领着这个多姿多彩的学院走向更好的未来。院训院标不仅使老师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更为明晰,也使得学生的奋斗热情和归属感更加强烈,大大提高了学院的凝聚力;并且指导着学院工作(尤其是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项目)一步又一步地推进。艺术学院的特色项目也值得一提,如新杭剧的开发项目、浙江畲族自治县的学生实践活动、对于一带一路中音画丝路的研究等等,无一不是以一种有温度的方式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传承和记录,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文化的平台,甚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 —这正是院训之中对学生们的要求。可以说,学院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着“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八字所开展的。
当下,艺术学院的师生正在院标和院训的凝聚之下成为更加团结、更加紧密的整体;在未来的日子里,艺术学院更会用“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方式发展自身,同时紧跟学校步伐,以艺术人独有的方式,为学校奉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