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书架


《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杨平)



来源:宣传部 作者:编辑:樊朝刚时间:2016-03-16

  编者按:我校教师专心教育、全心教学、潜心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融贯东西,做经世文章,著书立说,传致用典籍。
  为营造浓厚的学校学术氛围,更好地宣传我校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学校特开辟“教师书架”专栏,依次介绍教师的著作,阐述他们的学术观点,弘扬他们的学术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著作介绍:
  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11年10月出版。
  本书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域对《论语》外译的历史和现状作出较为系统和客观的总结和评析,是国内外首次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论语》翻译研究的尝试。作者分别从东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视角就传教士、汉学家、海内外华人的《论语》翻译进行归类分析,总结《论语》翻译经历了基督教化、西方哲学化和回归本原化几个演变阶段。本成果指出,典籍翻译就是文化翻译,《论语》翻译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利用的过程,《论语》翻译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作者还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对典籍翻译的译入与译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因此,本成果对于《论语》翻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中国文化输出、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论语》的翻译研究对于典籍翻译、孔子形象的构建、中国文化的外传以及孔子学院的运作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论语》的外译从早期的为我所用到后来的理解尊重再到今天的回归本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一个缩影。从弘扬中华文化和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高度来研究《论语》翻译的成就和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杨平,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我校英文学院教师。200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在美国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英语系做访问学者。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5部。主持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5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