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教师专心教育、全心教学、潜心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融贯东西,做经世文章,著书立说,传致用典籍。
为营造浓厚的老师爱学术氛围,更好地宣传我校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学校特开辟“教师书架”专栏,依次介绍教师的著作,阐述他们的学术观点,弘扬他们的学术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著作介绍:
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6月出版。
自近代以来,在西方教育观念和体系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理念和实践逐渐被遗忘。然而,儒家教育承载的理念精华,尤其是其人才养成机制,对当下教育改革、人才观、治理观、遗产观等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浙江晚清进士汤寿潜(1853-1917)接受传统儒家教育,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士绅阶层,在地方乃至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深深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士子,同时又生活在一个文化、制度、思想转型激荡的历史时代,他著书立说,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富国强民的社会改革,留下了许多足以启益后世的思想财富。“不恤一身,为拯民,不为取位”,是汤寿潜在他那个时代发出由衷的心声。
本书通过对汤寿潜所学、所行和所在(他成长和生活的村落)三个维度来构建儒家人才的文化话语研究框架,旨在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人才养成的知识体系,涵盖知识、认知/思维方式和文化土壤三个方面,引发对当下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路径的思考,对当下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有所启示。本书的研究范式、思想观点、分析和呈现风格都有创新意义,是一篇体现后现代思想的跨学科、跨文化和跨语际的研究。作者从一个人物开始,走进村落、进入地方文献、最后在经史互通的《文献通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轨迹。本书以英文写作,虽然在用英语表述经典文化文本时面临很大的挑战,本书不失为一项开创性的教育和文化话语研究范例。
作者简介:
张迎春,女,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我校英文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亚洲学系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文化教育话语、文化遗产、遗产旅游和休闲等。发表中文论文10余篇,在国际文化遗产和话语领域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Discourse Studies等发表4篇论文,出版英文专著《儒家人才的文化话语研究—汤寿潜及其水利思维考》。主持校级课题、杭州市哲社科课题、浙江省文化厅重点课题若干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