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爱学生先进个人


中文学院朱睿达老师



来源:中文学院 作者:编辑:樊朝刚时间:2017-05-31

编者按:
  为进一步激发师生“爱校、荣校、兴校”热情,营造“大爱浙外”浓厚氛围,形成“老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良好环境,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学校开展了“老师爱学生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经各单位推荐,学校审定、公示,确定王忆停等20位老师为“老师爱学生先进个人”。现按姓氏笔画为序,将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介绍。请全体教职员工向他们学习,进一步做好育人工作,做学生爱戴,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


  朱睿达老师于2003年至201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取得汉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及博士学位。2014年7月,朱睿达进入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工作。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
  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和一位普通教师,朱睿达努力将“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天职和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共党员本份相结合。在教学和育人工作中,朱睿达注重知识传授和信念引导的融合,力求让学生在收获新知的同时,思考如何将案头的理论转化为经世致用的动能,学会辨识假恶丑和真善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课堂上,朱睿达经常运用社会学理论、马列主义理论阐释东西方经典文献,使中文学院的学生领会文学文本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在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朱睿达特意安排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用典研究”这样的选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古与今、中与西、虚与实、知与行的互动对于当下的积极现实意义。
                   体用互益,探索“技进乎道”
  得益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学习与研究背景,朱睿达对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学问有着较为通脱的态度,有着“学贯中西、博通古今、道化体用”的远大抱负。在教学上,他陆续讲过《文化产业》《世界文化》《外国文学》《海外汉学》《西学经典》《涉外礼仪》《易学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文学、哲学、文化、经济有关的多个学科领域,有些侧重理论,有些侧重实践,有些需要专精,有些需要通达。虽然朱睿达主要的科研兴趣在于通过对国际易学的研究讨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但在需要承担教学任务时,他能够努力克服兴趣不够、能力不足等主观问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课上好。例如,在教授《海外汉学》这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教材和典型范例的课程时,他努力搜集国内外的素材,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编排体例,在有限的课时内,力图将这门学术化程度较高的课程上得有生趣。在讲授《涉外礼仪》这门课程时,他时常自己精心准备教学用具,并结合自己的海外经历和国际传播经验,使学生能够多开眼界、多做实践。
                    教学相长,传递“浙外薪火”
  高校是培养人才、建设社会的最后一个重要基地,既要锻炼学生劲健之才具,又要塑造学生高尚之品德。浙外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老师,都是甘于奉献的烛薪,燃烧自己,启发点亮学生的创造性火焰,进而照亮社会的角角落落。师与生相互砥砺,共同促进,薪火相传,才能打造和升华“浙外精神”,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效益。作为浙外光荣而微小的一分子,朱睿达在完成教学任务和本职工作之余,乐于帮助和引导学生。他经常通过电话、微信等通讯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努力理解新生代的新诉求,以平易的姿态劝导他们去改造自身、帮助他人和建设社会。他是学校各级学生活动的常客,经常担任各种竞赛多个环节的评委和指导。对于学生在考研、求职、生活中的困惑,他时常结合个人经验和体会,给予细致耐心的指导。他还担任了浙外白鹭话剧社、汉学社、中文学院演辩社等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其中,他指导的浙外校史上最早的两部话剧大戏《驴得水》和《暗恋桃花源》,都在师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获得了兄弟院校的好评,为活跃和提升浙外校园文化氛围,做出了微小的贡献。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人生旅程,亦是如此。朱睿达老师的经验和事迹,是浙外发展至今、千千万万浙外人奉献中的一个剪影,普普通通,实实在在。“浙外精神”的凝聚,尚需火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我校的国际化和特色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自强以不息,勇猛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