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塘清嘉,和山苍苍。在葱郁山色的环抱中,在潋滟湖光的掩映下,宁静优雅的浙外校园跃动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们春风化雨,播种桃李芬芳;他们求知若渴,徜徉知识海洋;他们搏击奋进,步履匆匆;他们潜心钻研,枕经籍书;他们三尺讲台孕育智慧,他们广阔天地书写华章...... 这里是读书治学的净土,这里是逐梦奋进的热土。 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浙外人意气风发描绘多彩画卷,谱写动人篇章,迈向灿烂明天。
今起,学校推出“浙外故事”系列报道, 展现浙外在“三地”建设进程中一段段精彩的剪影,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讲述浙外人自己的故事,传播浙外声音,凝聚奋进力量。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2018年7月,一位年轻女孩作为浙江省“两项计划”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来到了新疆阿克苏乌什县依麻木中心小学。对她来说,这里充满了不确定。远离家乡,独自面对未知的土地、陌生的人,她不禁问自己:“我可以吗?”八个月后,她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她不仅适应了在新疆的工作和生活,更乐在其中。
她就是我校艺术学院2018届美术专业毕业生——陈雨婷。目前是这所小学的一名教师。
去新疆支教,在有的人眼里看来是一份苦差事,但在陈雨婷眼中却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机会。当时在学校听完“两项计划”的宣讲会后,她不假思索地报了名。捧着一颗心来,青年人的一腔热血在此刻燃烧起来。
一切进展顺利,陈雨婷经过层层选拔,顺利成为了一名“两项计划”志愿者,并来到新疆阿克苏乌什县依麻木中心小学任教。在新疆的生活比陈雨婷预想中要好得多,原本,她已经做好与艰苦生活环境作斗争的准备,但她惊喜地发现,教师宿舍干净明亮、配置齐全。两人一间,还有单独的厨房卫生间,地理位置也很优越,附近商店、超市、车站一应俱全。“或许唯一的困扰就是网购不包邮了吧。”陈雨婷笑着道。
收拾停当,陈雨婷便出发看望学生。天山人民盛情款待了这位风尘仆仆而来的老师。进入办公室,桌子上摆满了同学们从家里拿来的土特产,各种水果、坚果堆得让人无从下手。天山人民的热情,让陈雨婷好似打了一针鸡血,她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对待支教工作。
陈雨婷的工作并不算轻松,要同时教授2至3门课,还要负责一些学生工作。第一学期,陈雨婷所带的六(3)班数学平均分只有9分,学生们甚至连乘除法都不太会,一节数学课只能讲一道题。除了数学基础薄弱外,语言不通也是一大难题,有时还需要在课堂配备一位维语老师充当翻译。孩子们虽然也会说普通话,可是让本来说维语的孩子同时掌握维语、普通话、英语也有难度。学校位置偏远,师资条件不尽如人意,这导致孩子们学习基础较薄弱,积极性不够,玩心较重。孩子们会三天闯一小“祸”,五天闯一大“祸”,但陈雨婷从不气馁。“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我坚信,就像愚公移山那样,自己努力一点点,下一批志愿者再努力一点点,终有一天,这些困难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被克服。”前有榜样,后有来者,她要做的便是竭尽全力站好自己在职期间的这班岗,在支教路上,她并不孤单。在陈雨婷的努力下,情况逐渐好转,孩子们渐渐听话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这一切便是新疆的孩子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汉族老师最好的回应。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12月17日,是陈雨婷的生日。她像往常一样走在校园里,她的学生们热情地手拉手涌上来,在她身边围成一个圈,唱着生日快乐歌。平常只要走5分钟的路,那天足足多花了15分钟。这样热烈的祝福持续了整整三天。这三天中,陈雨婷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她教过的不同年级的学生送来的鲜花或手工卡片,有些卡片上的祝福语还有错别字或是标着拼音,也有些是陈雨婷看不懂的维语。但她知道,那都是孩子们倾注了满满爱意的祝福。
正是这样,陈雨婷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份“苦差事”,不仅是因为天山人民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还因为她放不下那些渴望汲取知识、需要改变的孩子,更因为她对教师行业的热爱。“服务期满之后,我想再续签一年,然后回去考研,读完研究生后,再回到新疆,为孩子们开办免费的补习班。”
被改变的何止是孩子,支教过程中,陈雨婷也在被孩子们改变着。工作中,她养成了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变得更加耐心细致,关心他人。她还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班里一个女生,由于天冷浑身长满了冻疮,她不禁问道:“为什么不多穿几件衣服?”小女孩答道:“家里没有衣服”。这让陈雨婷心疼不已,虽然她联系了内地的一些老师为孩子们送食物,送温暖,但她希望能有更多热心人能和她一起为边远地区的孩子们送来关怀。她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边远地区还需要人才来建设,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她不再自我,而是学会乐于奉献。
“我适应能力强,愿意把我的青春奉献在这里,我并没想太多,就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我在这儿每天的生活都很多姿多彩。”说话间,陈雨婷向记者介绍起了新疆的民风民俗和各种美食。“大盘鸡烩面,丁丁炒面,手抓饭”,她如数家珍,“还有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可热闹了,大家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都太厉害了,随便选一个都能来一段即兴舞蹈,可能是遗传的吧。”
“想家的时候,会经常给父母打微信电话,缓解思念之情。”虽然在新疆的生活很丰富,但毕竟远离了父母和家乡,陈雨婷直言,自己也会想家,“但是来新疆支教,父母都很尊重我的这个决定。尤其是在看到我在新疆如此充实快乐时,他们也就放心了许多。”生活的丰富和工作的忙碌冲淡了一部分思乡之苦。
“感谢母校能给我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去到新疆参与支教工作,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不负青春,不负使命。”远在边疆,陈雨婷也会思念母校。回想起在校期间,她说,“在学校参加的志愿者活动,去幼儿园教小朋友画画、做手工等,都浇灌着自己心中的志愿服务之花,使自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基础”。
“学弟学妹们,欢迎你们自愿加入支教工作,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记者:中文学院 孙嘉璐 责任编辑:李娟
采访时间:2019年4月2日
摄影: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