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塘清嘉,和山苍苍。在葱郁山色的环抱中,在潋滟湖光的掩映下,宁静优雅的浙外校园跃动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们春风化雨,播种桃李芬芳;他们求知若渴,徜徉知识海洋;他们搏击奋进,步履匆匆;他们潜心钻研,枕经籍书;他们三尺讲台孕育智慧,他们广阔天地书写华章...... 这里是读书治学的净土,这里是逐梦奋进的热土。 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浙外人意气风发描绘多彩画卷,谱写动人篇章,迈向灿烂明天。
今起,学校推出“浙外故事”系列报道, 展现浙外在“三地”建设进程中一段段精彩的剪影,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讲述浙外人自己的故事,传播浙外声音,凝聚奋进力量。
周吕燕,东语学院2015级日语2班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日语口译专业研究生。
经历了数月的努力,忙碌的研究生的备考生活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3月29日,揭晓谜底的这一天终于到了。电影《海市蜃楼》的银幕前,周吕燕手抖着点开北大研究生录取名单,紧张到不能呼吸。伴随着手指的滑动,考研路上的酸甜苦辣一幕幕涌现……
与北大的结缘也许冥冥中早已注定。大学期间,成绩一直都不错的周吕燕对未来有很多憧憬,而她最希望未来能从事一份与日语有关的工作。单靠大学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于是她决定考研。起初,她选择上外,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吕燕却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准备的方向和北大的要求一致。“要考就考最好的!”于是,周吕燕将目标锁定了北大。
叮铃铃,天刚微微擦亮,闹钟却已响起。周吕燕一个挺身从床上坐起来,收拾、装书,一连贯动作一气呵成。她拍了拍脸,背上沉甸甸的书包,看了一眼腕表,刚刚好,6点30分。一如往常,直奔图书馆。周吕燕已经数不清这是从未间断的第几个清晨了。
备考的日子是枯燥的,起床、学习、休息,每天就这样机械地重复着。但随着周吕燕在题海中徜徉一段时间后,做发现遇到没有头绪的题也越来越多了,随之而到的挫败感也越来越沉重了。
面对题海的困惑,做真题时的挫败、临时改志愿的绝望、考前的焦躁,周吕燕也曾想过停下这两个字已不知多少次。“妈,下雪好冷,每天六点半起床背政治好痛苦。”“那你为什么要让自己那么辛苦呢,没考上我们下次就换所简单点的学校。”“妈妈,我不愿意!”不愿意这三个字被梦想牵动着,不愿意这三个字牵引着继续坚持,而坚持推动着她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为什么觉得好苦可还是不愿意放弃?为什么冬天好冷还是要爬起来背政治?为什么好想出去玩可还是觉得在图书馆里看书更踏实?周吕燕回忆,每每有消极念头小火苗时,便有一个声音回响在她心中。“你可以的,因为你有梦想!”这个声音陪伴着着她挺过了一次次犹豫、压力、冲动。周吕燕仍然记得,在学校“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中,她学到青年习近平的种种优秀精神品质,也记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手不释卷的故事。这份鼓励正是来自于此。“从青年习近平身上,我看到了他为梦想而努力,他给予了我前进的力量。”周吕燕说。
想起这份激励时,周吕燕便尝试平复自己的焦躁情绪,继续融于题海中。因为心中有渴求,所以眼前的许多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每天晚上22:30,天已经彻底暗沉,周吕燕满是疲惫地从图书馆出来,但心中满是充实和幸福感。为了梦想,苦读拼搏是件快乐的事。
“这是我的名字,我考上了!”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刹那,所有的情绪都涌向这个坚持不懈的追梦人,惊喜、感动、如释重负、紧张、委屈在一瞬间将周吕燕淹没,她哭了,但带着微笑。
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鼓励,学校给予的诸多机会和荣誉,都是周吕燕追梦路上的加速器。未来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周吕燕的梦想会更加坚定。“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周吕燕用习总书记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记者:李树河 沈露煐 责任编辑:杨秀中
采访时间:2019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