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塘清嘉,和山苍苍。在葱郁山色的环抱中,在潋滟湖光的掩映下,宁静优雅的浙外校园跃动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们春风化雨,播种桃李芬芳;他们求知若渴,徜徉知识海洋;他们搏击奋进步履匆匆,他们潜心钻研枕经籍书;他们三尺讲台孕育智慧,他们广阔天地书写华章...... 这里是读书治学的净土,这里是逐梦奋进的热土。 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浙外人意气风发描绘多彩画卷,谱写动人篇章,迈向灿烂明天。
学校推出“浙外故事”系列报道, 展现浙外在“三地”建设进程中一段段精彩的剪影,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讲述浙外人自己的故事,传播浙外声音,凝聚奋进力量。
他左手翻开书,右手执笔,一行一行地仔细阅读,一字一句地用心翻译。他也与同学们谈笑风生,亲切风趣地聊自己的祖国、故乡,聊中国、聊浙外。他是我校葡萄牙语外教施若杰老师(Dr. José Medeiros da Silva)。他希望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搭建起一座沟通巴西与中国、与浙外的桥梁。
(施若杰参与翻译的葡语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II》封面)
“我来学校工作已经五年了,这里的学生好学上进,喜欢问很多有趣的问题。这五年里我最特殊的经历,就是收获了与学生们的师生情。”在学生眼里,他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施老师在校内主要负责教授葡语口语、听力和巴西历史。指导学生的外文学习时,他要求大家每天坚持练习一点,而不是一次性练习很多,“要慢慢来”“不要哭了”是他的口头禅。在课上他有时会和学生们说起中国的各种文化,学生们对这位外教刮目相看:“他比我们还懂中国文化!”他也会与学生们逗趣玩笑,学生们提到他时总是真心实意地夸赞:“他是一个很积极很乐观的人。上他的课,就算心情不好,也会被他逗笑,被他的情绪感染。”
“我很重视与学生们的深入沟通。除了传授知识外,我还会向他们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向他们展示学习葡萄牙语的重要性,尤其是现在中国正在深化与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在这方面,我一直强调,作为优秀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为建立中葡对话和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重大贡献。”谈起学生们,施老师的嘴角浮现了笑意,老师与学生心贴心的沟通跨越了民族、语言,在浙外架起了中国与巴西间一座沟通的桥梁。
施老师十分钦佩习近平总书记。这五年来,他参与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I - II》。他对翻译的某些书籍有着自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些都是简短的文章,以清晰客观的方式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和政治问题的深刻思考。”例如,在翻译的阅读过程中,他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扶城乡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这部分被包含在中国梦里。随着对“中国梦”的深入了解,施老师受到极大地触动,对十九大确立的目标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份信心和期待,也是他笔耕不辍翻译的动力之一。
(2018年7月施若杰和夫人在巴西巴拉纳州州府库里蒂巴“中国广场”)
想要做好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必不可少。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有四个要素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一是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二是她的适应性;三是她的对抗和克服逆境的能力;四是她对于日常生活的实际作用。“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我认为它们对于理解中国在当前发展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方面、思维方式方面至关重要。”
“翻译是一项团队合作,翻译书本的也不只是我一个人。”谈起翻译书本,施老师总会提到团队合作:“翻译工作里,有负责翻译的人,也有负责审查的人,要把书的本意传达给读者,这些细致的工作都很重要。”
翻译工作中,施老师认为自己是一名沟通者。书籍的翻译必然会涉及两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而这个差异就需要施老师来进行平衡,将书的文化意义展现在不同语言上。他沟通了两方,让中外文化在翻译中更好地被体现。
“我是圣保罗大学政治学博士,书里很多内容和我的专业很对口,这让我能为翻译团队做的事更多了。”说话时施老师总是真诚地看着人的眼睛,里面的快乐与坦诚毫无阻隔地传递到交流者心中——他对于翻译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十分看重,也为自己能出很大一份力而欣喜愉悦。
“翻译时我发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理国家时,一直不忘初心。”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现在的执政理念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比如一些书里写的走群众路线,现在的政治安排上也在有力地实践着。”
翻译过程中施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从中思考如何看待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不同的文化交流时,差异必然有。”例如葡语中“Começar com o pé esquerdo”直译为“从左脚开始”,但实际用语中的意思是“出师不利,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他认为:“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针对性地去了解理清两国的文化与历史,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翻译的进程有困难,但也很愉快。团队合作是他最强调、最重视的,“大家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更多的内容,这是十分宝贵的。”
现在,施老师又开始了新的翻译工作,“当然啦,进程是个秘密。”老师笑着说,很轻地耸肩,“要有惊喜。”
施老师认为,于他自己,翻译习主席的政治书籍对于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很好的思政教育,也是语言学习的好机会,让大家在政治话语的表述上收获良多;于葡萄牙语国家的人们而言,能起到传播中国的政治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作用。
施老师对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的关系有着深深的期望,2019年5月17日老师在人民网发表的文章中说明:“我要强调的是,中巴两国45年来建立的互信基础,为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双边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两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彼此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坦诚和友好地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寻求更广泛的互惠互利,为构建一个包容理解的人类社会做出贡献。面临的挑战越多,进一步深化中巴友谊的机遇就越大。这份友谊不仅与中巴两国有关,更关乎世界。
个人简介 :
施若杰(José Medeiros da Silva)巴西圣保罗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2015年3月与我校签约,西语学院葡语专业长期聘用外籍教师。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拉中心葡萄牙语部专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葡语版)》的翻译组成员、审校和定稿人。深入研究中巴关系,2018年11月2日在人民网葡文版发表《Os horizontes das relações sino-brasileiras no governo de Bolsonaro》,2018年11月6日在人民网英文版发表《The future of China-Brazil relations in a Bolsonaro administration.》,2019年1月4日在新华网发表《特刊:一带一路:中葡经济交流的历史机遇》,1月7日在人民网葡文版发表《中巴关系未来的良好迹象》,2019年05月17日在人民网发表《中巴建交45周年:在深化了解的基础上谋发展》等文章。
相关链接:
《Os horizontes das relações sino-brasileiras no governo de Bolsonaro》:
http://portuguese.people.com.cn/n3/2018/1102/c309806-9514454.html
《The future of China-Brazil relations in a Bolsonaro administration.》:
http://en.people.cn/n3/2018/1106/c90000-9515551.html
《特刊:一带一路:中葡经济交流的历史机遇》:
http://portuguese.xinhuanet.com/2019-01/04/c_137719477.htm
《中巴关系未来的良好迹象》:
http://portuguese.people.com.cn/n3/2019/0107/c309806-9535239.html
《中巴建交45周年:在深化了解的基础上谋发展》 :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517/c1002-31090680.html
雅虎财经对施若杰的采访报道:
https://es-us.finanzas.yahoo.com/noticias/las-relaciones-de-latinoamerica-y-china-comienzan-enfriarse-191002582.html?soc_src=community&soc_trk=w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记者: 周天怡(中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娟
2019年6月3日
摄影:图片由被采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