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这句话,我最有共鸣】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教育学院 作者:肖远军编辑:郑周璇时间:2023-01-17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报告鼓舞人心,在浙外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师生怀着激动而振奋的心情,立志以实干实绩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新篇章。一起来听他们的心声。


人物名片: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育学院教授肖远军

最有共鸣的一句话: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指明了教育事业在未来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定位,是具有战略性、根本性、历史性的选择。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任在肩、时不我待。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答好教育优先发展的“考卷”。新时代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关键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形成思想和行动共识,确保教育用地优先安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改善、教育项目优先落实;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保障,在确保全面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资源配置力度,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完善帮困助学制度,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没有顾虑地求学;坚持利长远谋发展,及早谋划教育的发展与布局,挖掘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育人合力,在全社会营造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指出了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再次强调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内涵深远。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近年来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历史性的,但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并非易事。因此,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引领办学观念转变,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而彻底打破“千校一面”现状,使每一所学校都各具特色,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实乃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需要在内涵式发展上精准发力。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首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守一个灵魂,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贯彻一个方针,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持一个宗旨,我国教育必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和引领亿万青少年把个人理想和人民需要、党和国家的事业统一起来。

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人民性、适应性、协调性、现代性、高水平、强约束、有活力、高效益。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我国中西部教育、乡村教育、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是校舍条件、经费保障,还是教师队伍质量上,都存在许多短板,必须下大功夫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第二,要在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重心上下功夫。在基础教育发展上,适应共同富裕社会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在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从重点非重点的“层级化教育”向更加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教育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从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适应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建设的需要,在继续巩固本科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第三,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必须承认,从总体上看,我国大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走出学科本位、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教育方式。

第四,要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上下功夫。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转移,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第五,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上下功夫。人类学校教育面临“两大危机”:一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世界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实体生活空间日益被压缩,人类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劳动、实践生活越来越少;二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时代,出现了“非学校化”教育趋势,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正基于此,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日益重要。

第六,要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经济社会急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下功夫。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学校再也不能关门办学,再也不能局囿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时关注经济社会变革、时时更新课程内容,时时与火热的新生活联结,为未来公民努力造就适应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方位、准确定位、把握形势、顺应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