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革、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科技版图的碎片化趋势,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战略技术官”与“技术外交官”,浙江外国语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开设了“全球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国际暑期学校课程。
本次课程是我校与北京大学在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次深度合作。课程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传媒大学以及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埃及开罗大学、印度泽维尔管理学院等知名学府的教授们联合授课,9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引导学生了解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全球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课程由我校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教授担任负责人,西语学院牵头组织,其他学院高效协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以“中国的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为题,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阐释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部率先发展的多元格局。他指出,未来中国需在超大规模经济体治理中统筹效率与公平、增长与生态、短期与长期目标,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构建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教授聚焦“全球区域与城市的发展传播体系”,深入探讨了城市品牌建设与国际形象塑造的关键作用。她以日本“酷日本”战略和纽约“I❤NY”城市标识为例,生动阐释了传播体系如何凝聚区域共识、吸引全球资本与人才。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Denis Mokrenskii副教授介绍了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和绿色能源发展将成为推动中亚区域合作的新引擎。

印度泽维尔管理学院人居学院Tathagata Chatterji教授以“印度与南亚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为题,系统分析了南亚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他指出:“南亚地区正面临着人口红利与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城市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教授以“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群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为题,系统性阐释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和太空探索的行动路径,并提出智慧城市群和太空基础设施将成为对冲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的负面影响,引导全球秩序重塑的方向与进程。这种多元基础设施协同的方法论不仅是区域国别学前沿与交叉问题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推动学科实现范式跃迁的关键推动力。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教授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分享了这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宝贵经验。他通过对比全球三大湾区的发展模式,深入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深港“双总部”等战略构想,还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中面临的制度差异、环境保护等现实挑战。

埃及开罗大学Mohamed Abouelhassan Ali博士介绍了埃及和中东的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他展示了埃及在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探讨了中东国家如何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下,积极探索从能源依赖型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型路径。

通过开放选课,来自7个学院26个专业的近180位学生参加本次学习。在为期两周的密集课程中,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踊跃参与问答环节,与来优秀学者们深入交流全球发展的热点议题。参与课程的所有老师都表示,大多数同学的提问非常精彩,令人惊喜且很有深度。
作为一门高度创新、面向未来的跨学科课程,本次暑期学校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全球治理、区域发展与技术外交的理解,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路径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