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follow the glow of silk, and step into the loom of history."(让我们循着丝绸的光泽,走进水乡的织造传奇。)
这个夏天,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的146名学生组成的22支团队,以“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主题,奔赴省内外非遗传承地,开展了一场“行走中的大思政课。他们走进非遗工坊、对话传承人、体验传统技艺、制作双语视频,用青春与热情,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在金华武义县溪里村婺州窑艺术馆,同学们体验拉坯、上釉,感受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的璀璨新生;在杭州余杭区纸伞馆,他们跟随伞艺师傅学习穿花绳、劈伞骨,于每道工序间,细品纸伞工艺的温婉与精妙;在杭州桐庐县华金娟剪纸艺术工作室,他们目睹了剪纸艺术在传承人手中翻飞,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
“我们不仅是在传播木雕工艺,而是把这后面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向青年人去传播。”23英语(师范)专业陈芊烨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深度体验,树立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在西湖边的西泠印社,实践团采访了资深社员金恩楠,探讨金石篆刻在当代的传承路径。“我们首先要打好自己的根基,传承好这门古老的艺术。”金恩楠说,“其次要用年轻人所喜欢的方式传播出去,让篆刻‘活’起来。”

除了实地学习非遗技艺,同学们还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拍摄系列双语宣传视频,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向世界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在杭州十竹斋,实践团用镜头记录木板水印技艺。一位来自美国密苏里南方州立大学的学生在体验后感慨:“木板水印是一种很美的艺术,很美的文化,我也希望更多人能知道这种艺术和文化。”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调研当前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并在团队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形成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提出多项建议,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去”。

“这次社会实践就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23级英语专业朱倪绡感慨道,“我们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其传承的火炬手。我们有责任推动中国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烈日炎炎,却抵挡不住同学们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在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道路上,浙外学子正用青春活力与专业素养,让世界听见中国非遗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