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桃真甜!我学会了用画笔给桃子‘设计新衣’呢!”
“原来我们村的桃子藏着戴尚书的故事,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外地的表哥听!”
“看着果农爷爷笑开花的样子,突然觉得我们的直播脚本没白改 ——这趟实践值了!”
盛夏七月,玉环市楚门镇东西村的桃林里,饱满的尚书桃缀满枝头。浙江外国语学院“榴岛育禾·文旦花开”实践团成员们正蹲在东西村村头的田埂边,和村民一起分拣刚摘下的桃子。这场由学校派驻东西村指导员杨秀中老师牵线的乡村实践,让一颗桃子成了最鲜活的 “主角”。

为扩大尚书桃的知名度,实践团一到村便分组行动:调研组两天内梳理出品种优势,深挖“戴尚书与桃林”传说,并构思了融合传说与桃园风光的包装设计。宣传组在桃林间直播演练,还组织村民座谈,教大家用新包装讲述文化故事。协调组则细化流程,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

团队成员现场采摘

团队成员开展直播
“我们想让尚书桃‘活’起来,不仅是一个水果,更是一个文化符号。”23级小学教育(师范)专业蒋忆欣说。实践团以“尚书桃”为载体,创新乡村教学模式,通过“识桃-画桃-做桃”三步教学法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这种将知识浸润与动手实践结合的方式,不仅让戴尚书的故事在童心中萌发新芽,也让乡土文化基因悄然生长。“和大家一起给桃子画包装、给屏幕前的观众讲‘尚书桃’故事时,突然觉得文化这东西就像桃枝发芽,在田野间悄然生根。”蒋忆欣补充道。
实践团的努力很快结出“果实”:两场助农直播吸引超5万人次观看,带动尚书桃卖出2000多斤,销售额突破12万余元。不少果农拿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这比往年多赚小半个月收入呢!”
与此同时,创意包装、文化故事的融合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桃”这一玉环特产。玉环电视台、玉环日报相继报道,也让更多人知道了玉环东西村的这一“宝藏”。
这不仅是一次农产品推广的尝试,更是一堂生动的“田野思政课”。浙外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只是政策的落地,更是青年力量的注入。从田间到屏幕,从文化到产业,一颗“尚书桃”激活了东西村的振兴密码,也让青春的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开出最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