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外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以“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项实践为载体,用实践厚植理想,用双脚丈量热土,学、思、践、悟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格。学校特推出系列报道,记录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的别样风采和青春感悟。
火热的七月,东语学院“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项实践团队暨“语翼阳光”多语种宣讲团第四年走进学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实践基地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与残疾人运动员共学互鉴、共话成长。

读书分享:浙外学子与残疾人运动员双向激励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分享会上,实践队员以“七个年头,一生的情怀”为主线向残疾人运动员讲述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故事,激起了运动员们的强烈共鸣。
巴黎残奥会羽毛球混合双打SH6级冠军林乃利表示:“青年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与运动员们在训练场上挑战极限的经历很相似,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体育梦想,只要有信念、肯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份精神将支撑我在体育道路上继续拼搏。”另一位运动员刘倩,在交流环节动情地表示。实践队员沈乐曦也在交流读书感悟时多了一分收获:“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经历和残疾人运动员们的坚韧不拔深深地激励了我,让我想起初学日语时的困境,单词记不住就早起背,听力差就随时磨耳朵,一遍不行就多遍。慢慢地,陌生终成熟悉。”
文化宣讲:多语课堂搭建交流桥梁
介绍不同国家的概况、语言、服饰饮食、风俗习惯,展示各国文化元素,开展基础用语教学、互动游戏……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小语种专业优势,为残疾人运动员带来了阿拉伯国家、土耳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宣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队员们文化学习的分享,更是双方情感的交流。在发音教学、文化展示和共同创作中,浙外学子与残疾人运动员搭建起了沟通与友谊的桥梁。

文化体验:多元文化绽放多彩魅力
创作“百人一首”和歌卡片、体验阿拉伯地区传统海娜纹身、纸折传统韩服、制作土耳其马赛克杯垫制作……队员们带领残疾人运动员体验各国文化,在丰富运动员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加深了自身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
活动间隙,实践队员们对残疾人羽毛球运动员林乃利进行了专访。“从职场走向赛场,成为运动员后,我的生活重心和内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坚韧、开朗,也学会了在挑战中寻找突破。”谈及社会可能存在的误解与偏见,林乃利非常乐观。他认为,可以通过行动证明自己,相信随着残疾人体育事业推广,社会会越来越理解和尊重残疾人运动员。

实践期间,实践团队还围绕“目前残疾人在社会上的社会保障如何”进行了专题调研。队员们通过发放问卷和专访,了解到多数人对浙江省残疾人运动员职业发展和就业服务保障感到满意,“体育+就业”融合模式拓宽了残疾人职业发展路径,但仍需完善体育特长人才长期培养机制。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在与残疾人运动员的交流互动中,深刻体会到奋斗的精神力量。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的顽强拼搏,都激励着队员们在实践和磨砺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团队介绍
指导教师:宋洋
团队成员:23日语2班赵烁蕾(队长)、22韩语2班侯雅辉、22日语2班赵周峤、22日语3班蒋芳纯、23日语2班平小雨、23日语3班孔晨奕、23阿语1班马红、23阿语2班刘苗、23土语1班何梓菲、24日语3班沈乐曦
摄影:侯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