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锻影铸梦,铁韵传承”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海市张家渡老街,实地探访当地铁艺铁技的发展现状,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探寻传承与创新之路。

团队走访当地匠人,参观铁艺展览馆,详细记录了铁匠们祖辈入行的机缘、代际学艺的磨合,还统计了老街铁匠平均年龄数据,形成了一手调研资料。
在“许字号”铁铺,团队采访了第五代传人许辉敏。“机器干不了嵌钢,就像手捏饺子才有味儿”的比喻让队员们明白了传统技艺中不可替代的手工价值。面对“无温度计如何控火候”的疑问,许辉敏“观铁块樱桃红变色”的经验之谈,更让队员们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智慧内核。在徐华东铁铺,父子轮流抡锤的场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技艺在代际传承中延续的力量。
当发现匠人用抖音记录锻打过程,团队结合非遗推广案例主动献策,提出“优化视频内容,突出独门技艺,增强年轻受众吸引力”等建议;看到粉丝留言里有杭州青年表达学艺意愿,团队给出协助策划体验活动的具体方案;面对“老街12家铁匠铺从业者平均年龄超55岁”的现状,队员们围绕“轻量化文创开发”“体验式教学推广”等方向踊跃讨论破解铁艺传承困境的方法,并明确了“既要呈现火星四溅的锻打瞬间,更要凸显匠人坚守与创新尝试”的宣传视频制作思路……实践中,团队依托专业所学,群策群力,以年轻视角助力铁艺铁技广泛传播。

团队成员采访铁匠

团队拍摄铁匠制作刀具
这段实地探访,锻打声里有坚守的重量,抖音留言中有传承的微光。23级小学教育专业凌嘉怡感叹:“青年一代的责任,不仅是记录老手艺的温度,更要以创意为媒,让‘炉火’遇‘新火’,助力百年铁艺在新时代淬出更亮的光。”
摄影:郑合婧、凌嘉怡、戴伊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