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社会实践纪实】“青春”礼遇“青村”,浙外学子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团委 作者:陈舒洁、黄鑫烨、严艺馨、王欣编辑:张志华、郑周璇时间:2025-08-06

编者按:浙外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以“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项实践为载体,用实践厚植理想,用双脚丈量热土,学、思、践、悟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格。学校特推出系列报道,记录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的别样风采和青春感悟。

当青春脚步踏入希望田野,求知热情碰撞乡村沃土,会谱写出怎样的新篇?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项社会实践团队——“青春π・礼遇鸬鸟”社会实践团深入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用青年担当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答案。

5945B

团队首站直指乡村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在鸬鸟镇蜜梨分选中心,队员们实地探访自动化与人工协作分拣流程,直观感受科技如何提升效率、助力农民“家门口增收”。“如何把专业所学转化为助农实效?”带着这一命题,成员们发挥外语优势,化身“鸬鸟蜜梨”的代言人,借力当地“哇塞鸬鸟”抖音平台,把蜜梨故事改编成外语微课堂。“Sweet pear leads to sweet life”“猜‘两山理论’英文表达” 等互动内容吸引了广泛关注,开播半小时销售额就破千元,既拉动了蜜梨销量,也提升了“鸬鸟蜜梨”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团队还走进鸬鸟镇食品产学研基地与“拾古为新”非遗中心,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探寻赋能乡村发展的多元路径。

团队成员走访蜜梨分拣中心、参与助农直播

“礼”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人文温度,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便民小事传关怀、议事庭显尊重、养老举措载敬爱。”在前庄村、秀山社区等地走访时,队员们发现“礼治”已经融入了鸬鸟乡村肌理。以“孔融让梨”等故事讲礼让、以“树叶拼贴”讲国际礼仪……为延伸赋能链条,团队还将“礼”的种子播进课堂,为当地儿童上了一堂生动的“礼遇”课程,引导孩子们认知美德、拓宽国际视野,为乡村振兴埋下理想的种子。

42BE7

团队成员进行“礼遇课堂”授课

从直播助农到润泽童心,从非遗的匠心体验到乡村善治的探访,团队用“青春”在鸬鸟礼遇“青村”。后续,团队将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让青春动能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释放。

指导老师: 吴佩玲、余雯

团队成员:23小教1班 徐静娴、 23小教2班 陈舒洁、 23跨电2班 黄鑫烨、23小教1班 冯悦、 23阿语2班 关斯予、 23小教3班 章译丹、 23旅馆3班 严艺馨、 24小教1班 朱晨瑄、 24国贸3班 潘沂宸、 24跨电2班 王欣、24电商2班 张博文

摄影:潘沂宸、徐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