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行走乡村,浙外青年推动民俗文化青年表达



来源:艺术学院 作者:编辑:张志华、郑周璇时间:2025-08-06

田野调研、绘画、拍摄、脚本创作……盛夏7,浙江外国语学院“绘眼行记”团队走进浦江县杭坪镇薛家庄聚焦民俗器物,探寻民俗文化,传承乡土记忆,以青春之笔绘就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大美图景。

团队深入农家院落、走访村居巷陌,探寻被岁月遗落的民俗器物。油灯、火铳、竹篓、书箱……在村民们口耳相传的讲述中,一件件充满烟火气与乡愁的器物故事渐渐浮现。老人们用亲切的乡音讲述生活往昔,队员们则以笔记和画作记录历史温度。

3CEB7


团队队长22旅游管理专业的贺育晨感慨:“从村民眼中闪烁的光、嘴边停不下来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乡土的真挚与温情。这些文化片段,值得我们用心留下。”团队成员围绕器物创作水彩画,尝试用图像语言阅读历史痕迹,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理解与致敬。在团队指导教师陈海平看来,绘画只是开始,器物故事还将转化为微纪录片。“以数字影像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他表示“希望通过青年的语言和表达,让更多人理解器物背后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绘眼行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团队迎来首位国际队员——来自南美洲苏里南的人类学研究生Rain主动报名参与实践跟随队员们深入村落、参与访谈、记录器物,全程参与实践调研与创作为本次实践注入了国际视角也为团队探索文化交流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启发。同学们热情向我介绍中国建筑、民俗等文化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深地打动了我。”在与队员们的交流与实地探访Rain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为了激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团队发挥创意,当地草坪施工遗留下的“地貌痕迹”进行二次设计,打造了一场以“局部森林”为主题的户外音乐会。在山野草地上,青年人唱响青春旋律,艺术之声与自然之景和谐共生,成为乡村文化创新的生动注脚。

未来,团队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拓展青年参与文化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将民俗文化转化为可共享、可感知、可传播的全球青年共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