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外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以“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专项实践为载体,用实践厚植理想,用双脚丈量热土,学、思、践、悟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格。学校特推出系列报道,记录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的别样风采和青春感悟。
七月的晋南大地,暑气里裹着历史的厚重,风间藏着发展的脉动。浙江外国语学院“追红足迹、青春赋能”实践团队,奔赴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以青春之眼,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访古村、寻馆迹,触摸文化根脉里的精神力量
实践的序幕,在浮山县东陈村的青石板路上缓缓拉开。78岁的退休村干部李逢华,是村里的“活历史”,他没带厚重的史料,只凭着一口饱含乡音的顺口溜,就把村子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历史穿越时空将东陈村的过往与当下轻轻连接。“李大爷的话里,藏着对家乡文化的敬畏,那是一种沉甸甸的情感。也是这一刻,我才真正触摸到乡村文化跳动的脉搏,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故事。”23级英语师范专业的唐令语,一边记录一边感慨。

离开东陈村,团队的脚步迈向浮山县扁担精神纪念馆。毛主席塑像庄严肃穆,“红星照耀”“扁担生辉”“彪炳千秋”三大展区铺展开“一心胜”合作社的奋斗史诗。当年,社员们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艰苦岁月里闯出了一条互助共济的路。“一根扁担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担当。”讲解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落在队员们的心间。23级国际商务专业的叶晨感概地说:“‘扁担精神’不是一句口号,是老一辈用脚步踩出来、用肩膀扛出来的精神丰碑。”

文化的探寻从未止步。在浮山县剪纸博物馆,队员们又遇见了另一种“坚守”——郑洪峨一家四代守护着3000余件剪纸作品,从千年古韵到时代新象,美不胜收。队员们也体验了剪纸艺术,指尖下的红纸慢慢成形,非遗的温度也顺着指尖,悄悄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探产业、看智造,见证乡土大地上的发展动能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浮山的“根”,那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就是这片土地的“脉”。实践团队的视角转向浮山的产业图景,去感受乡土大地上的“新活力”。
走进浮山县樱桃产业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首先抓住了大家的目光,土壤温湿度、大棚种植情况等数据,精准描绘着“浮山樱桃”从枝头到舌尖的旅程。“科技成了农民的‘好帮手’。”22级韩语专业的张馨婷说,“这份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质朴’,配上科技的‘数据流’,就是浮山农业振兴的底气。”

浮山县产业聚集区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玻璃纤维、碳纤维、拉挤工艺、环氧树脂等,新兴产业的布局,为浮山经济注入强劲新动能。而在临汾兴荣物流园里,另一种“速度与创新”正在上演,其创新的“电商联盟”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物流到“物流+互联网”再到孵化基地的跨越升级。而对 “临汾智造”的震撼,在山西尧之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达到了顶峰,队员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精益求精的滚烫匠心。“以前总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站在车间里才真正懂了这句话的分量。”24级旅游管理专业的李姿说,“它是车间里轰鸣的机器,是手中沉甸甸的齿轮,是工人们脸上的专注,是临汾智造的‘硬实力’。”
悟文明、践初心,扛起青年肩上的时代使命
实践的尾声,团队走进了临汾市博物馆,在这里与“最早中国”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站在“最早中国”的考古实证前,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从每个人的心底油然而生。
“在浮山看的是地方文化,到这里才真正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厚重。”24级阿拉伯语专业潘越说,“从东陈村的老庙,到博物馆的‘最早中国’,让我更懂‘文化自信’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传承。”
回望这一路,队员们的脚步从古朴村落走到现代车间,从非遗场馆走到产业园区,看到的是浮山的“过去”与“现在”,读懂的是乡村振兴的“密码”与“希望”。
“这趟旅程,我们不仅用脚丈量了山河,更用心解码了振兴。”23级金融工程专业陈正南说,“浮山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扁担精神里的艰苦奋斗,智造车间里的科技创新,以及中华文明脉络中的文化自信。”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浙外学子们将带着在浮山的所学、所感、所悟,继续以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质为指引,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用青春的汗水与智慧书写新青年的精彩答卷。
指导老师:吴宗笋 王一博
团队成员:23英师4班唐令语、22韩语2班张馨婷、24商英2班赵彦尔、24旅管1班李姿、23金工1班陈正南、23国商1班叶晨、24阿语1班潘越、22计算机1班谢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