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灵溪镇的晨光洒落,锣鼓声起,提线木偶在传承人手中翻腾跳跃,演绎着千古传奇。7月,浙江外国语学院“指尖木偶·非遗寻踪”实践团队深入温州苍南,聚焦国家级非遗“苍南单档布袋戏”,通过实地调研、对话传承人、创新宣讲,为这门“一人一戏台”的古老艺术探寻青春传承方案。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苍南博物馆及非遗文化馆,在系统梳理当地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布袋戏的精巧木偶机关和“一人操作、说唱配乐全包”的独特表演形式。

在灵溪民间艺术馆,实践团队成员深度对话传承人,并现场感受了《送别》《战争》《武松打虎》等经典剧目的震撼演绎。然而,精彩背后是迫切的现实困境:招徒难尤其适龄学徒稀缺、演出成本高市场邀约少、闽南语老戏文与年轻受众存在语言鸿沟。面对挑战,传承人积极“守正创新”,他们共同期盼年轻人能助力拓宽传播渠道。团队成员们深受启发,提出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触达年轻群体的建议。


带着调研成果,团队在苍南半书房举办主题宣讲。成员们提出三大创新方案:借鉴“交警木偶”思路,开发防诈、垃圾分类等主题“政策小戏”,纳入公益采购;开创“老戏新说”,为经典剧目制作多语言字幕、趣味短视频,拉近与青年一代观众距离;推进文旅融合,设计非遗体验之旅,让游客观看演出并亲手体验提线操作,带走“指尖记忆”。
实践让学子深刻体悟布袋戏的历史价值与传承紧迫。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吴晨感慨道:“郑美旺老师坚守的招徒标准,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匠心的苛求。把布袋戏的故事带进课堂,让同龄人知晓每一份坚守背后,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23级英语(师范)专业的康琴计划发挥专业优势:“希望能将经典戏文翻译成多语字幕,搭配短视频传播,打破语言壁垒,让世界领略戏中悲欢。” 23级旅游管理专业的王武鹏对文旅融合充满期待:“让游客亲手操纵木偶,带走‘指尖记忆’,布袋戏的故事就能借游人的脚步传得更远。”
实践团队表示将持续深化项目,助力布袋戏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非遗传承贡献浙外青年的智慧与力量。